续道:“当年若是祖父能将兵权教给大伯,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所以当年祖父和二伯都有错。”
“宽儿,当年的事祖父在这些年早已看清楚了,是祖父错了。”李渊叹息道。
李宽朝李渊竖起了大拇指:“祖父曾教导我,皇帝是不会有错的,这句话不假,但确不适合用在家人身上,哪怕是帝王给家人认错也没什么可耻的。
二伯错就错在不知道认错,或许二伯常常反省,自己对待儿子已经如此之好了,为何儿子却不知道体会父亲的苦楚。”
李世民赞同的点头。
“可是二伯,你忘记了一件事,你所认为的好并非就能让儿子们感觉到好,就说您请遍大儒教导李承乾吧,您又怎知李承乾需要的是大儒教导呢?
或许他只是需要您平时的一句夸赞,只需要您一句——儿子做的不错,父皇为你感到骄傲。”
李世民不由的看向了李承乾,却见李承乾赞同的点着头。
“宽儿,你继续说。”
“其次便是教育问题,大儒教导固然能让人懂得不少学识,可那也得看大儒是否适合教导孩子。
据我所知,二伯当年请来教导李承乾的大儒们,没有与李承乾开诚布公相谈之人,一旦李承乾有一点小错,他们就向您上奏,您不管其他,对着李承乾就是一顿骂?
岂知,这样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的。
再来就是皇宫中的环境,皇室子弟生下来便衣食无忧,又哪能体会到百姓苦楚?
从古至今,不论哪朝哪代,开国初期,国家必定是强盛的,到了中期之后便会渐渐衰弱,很少出现中兴之主,这是为何?
无非国君不知百姓之苦罢了,虽说典籍之上写满了百姓疾苦,为君者当为百姓着想的名言,可那些都是死的,没有真正体会过,又如何能感受深切呢?
总归一句话,导致如今的局面,全是二伯您和李承乾两人所导致的,现在若是再去区分谁对谁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局面已经产生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解决。”
“说了这么多,总算是说到点子上了,既然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解决,那你小子之前说那么多有什么意义,还不快想法子。”李渊不满的叫嚣道。
“当然有意义,孙儿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教导哲儿嘛!”
“哲儿,你能听明白你父皇的意思吗?”李世民有些疑惑的看向了啃着鸡翅膀的李哲。
“明白啊,父王的意思就是因材施教,亲自去经历,切身体会了才知道感恩,才知道关爱百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为了权利而迷失了本心,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人有感情,若是为了权利而罔顾亲情之人,便称不上人。”
十几岁孩子都明白的意思,他却一知半解,李世民难得有些不好意思。
“别废话,说说解决这件事的法子。”李渊急切道。
李宽仿佛没不明白李渊的急切一般,一本正经道:“李承乾,听了我这么一大段话,就没点想说的。”
“二弟之才,愚兄不及;对于谋逆一事,愚兄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愚兄不会在求死了,愚兄犯下的过错,愚兄今生必定补偿。”李承乾朝李宽行了一礼,真心实意的朝李世民弯下了腰:“父皇,儿臣知错了,望父皇恕罪。”
“恕罪······罢了,此事也不能全怪你,父皇也有错。”李世民叹道。
见父子二人化干戈为玉帛,李渊仿佛看穿一切一般,笑道:“满意了,满意了就说法子吧!”
“祖父,您老人家和二伯早已有办法,何必一定要孙儿说出来呢,孙儿近两日就设宴邀请朝臣和皇室子弟,行了吧!”
“还算你小子有心。”
“祖父、二伯,您们别急着高兴,我还有两个要求.。”
“看你小子和承乾的样子,显然是化干戈为玉帛了,为了兄长你还好意思提要求?”
李渊赏了李宽一个白眼,而李世民就比李渊大气了,直接问什么要求。
李宽向来是利益最大化的,其实就算李世民不答应他的要求,该做的他也会做,只不过趁机提出来了罢了。
“其一,我要一个大理寺少卿的位置;其二,两年前王家被灭门一案需重审。”
“因为你那表弟?”李世民问道。
李宽点头。
“大理寺少卿之位不行,当年他亦不过万年县县令罢了,不足担任大理寺少卿一职,不过······朕可以答应你一个寺丞之位。”
大理寺所属职位,李宽也清楚,大理寺设寺丞六人,从六品上,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徒以上囚,则呼与家属告罪,问其服否。
从六品比起当年万年县县令一职低了半阶,不过想到张道言自己坚持辞官的行为,李宽点点了头:“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