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每天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为了弥补心中因此产生的空虚,我们会买更多东西。我们希望广告是真的,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是真的也好,希望那些商品能代替日常工作给我们带来满足感。但不幸的是,我们买的越多,要付的账就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时间工作,这样才能为一切买单。我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并非发自内心,所以投入工作的时间越多,我们就会产生越多不满,因为我们留给真正想做的事的时间更少了。”
“于是我们就会买更多东西。”我说,“我明白这个逻辑了。这可不是一个良性循环啊。”
“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循环,”安妮说,“最后的结果都是长时间工作,忙着做并不能实现PFE的事情。他们不停地憧憬未来,希望有天他们不用再工作,可以过上随心所欲的日子。”
“哇,我从来没从这个角度思考过。”我说,“真的是这样吗?”
安妮和迈克大笑起来。“约翰,我不建议你把广告条条当真,希望你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同理,我也不希望你毫不怀疑地接受我的说法。”安妮回答,“凯茜刚才说,现在大家有机会接触更多新事物,可以了解世间万物。我分享的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你听完了,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判断我说的话是部分属实、全部属实,还是没有一句实话。”
“嗯,你的话给我提供了一个看事物的新角度。”我说,“安妮,你刚才举的那个例子,你自己经历过吗?”
安妮大笑:“肯定经历过啊。现在说起来我可以拿它开玩笑,但当时我觉得一点儿都不好笑。那时我真的不开心,感觉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每天我都工作很久,没多少闲暇时光;作为补偿,我用物质来奖励自己。我当时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生活方式。”
“我周末也在工作,所以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奖励自己一套新衣服、最新的电子产品,或者某件新款时尚家具。可是,因为我总是在工作,我很少有时间享用我奖励自己的这些东西。来我家做客的朋友,都说他们好喜欢我家的风格,可我根本没什么时间在家享受这个环境。”
“一天晚上,我刚翻完一大堆账单,看它们像往常一样,吞掉我当月收入的大半部分。我平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只有这样才能不让自己哭出来。我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人生的大半,我把它浪费在一份我根本不在乎的工作上,用购物来安慰自己。说实话,就连我买的那些东西,我也根本不在乎。”
“我想弄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落到了这步田地。我原本的人生规划是,工作到六十岁,等到退休,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感觉自己很可怜。”
“可你现在的心态完全不一样。”我说,“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安妮笑着答道:“我现在的心态确实完全不同。那天晚上我想了一会儿,决定出去散心。我生活在一个大城市,街道上总是人来人往。我看着每一个从我身边经过的人,好奇他们中间有没有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他们快乐吗?他们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吗?他们满足吗?最后,我停在了一家小小的咖啡店门前。我见过这家店好几次,但从没进去过。令人吃惊的是,店里坐着我的一个熟人。我在不同的场合见过他几次,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每次都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他邀请我和他一起坐坐。我们喝了几杯咖啡,聊了三小时的人生。我跟他描述了我的状态,他微笑着指出,我可能看自己做的广告看多了。我不太明白他的意思。于是,他跟我讲了我刚才告诉你的那个循环,他还跟我说了些别的,那些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转变心态的重点在于,’他说,‘你要清楚,某样东西是否能让你的生活更圆满,由你自己说了算,和别人告诉你它圆不圆满无关。’”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坐下开始想,什么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圆满的,理由是什么。我逼着自己思考,我想怎样度过自己的每一天。过了一会儿,我又问自己我为什么想那样度过每一天。最后,我的思绪引导我来到了这个问题上。”她说。
我低头一看,安妮正指着菜单。
你为什么来这里?
“然后呢?”我问。
安妮又大笑起来:“凯茜可能已经跟你说过,一旦你问自己为什么来这里,你的世界就会发生改变。我不唠叨那些无聊的细节了,不过我可以告诉你,自从那晚过后,我就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我的生活从一些小事开始慢慢改变,我开始每周为自己多留出一点儿时间。我再也不用‘物质’奖励拼命工作的自己,而是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我都花至少一个小时做我真正喜欢的事。有时候,我会读一本让我热血沸腾的小说;有时候,我会出门远足或者做做运动。”
“后来,一小时变成了两小时,两小时又发展到三小时。等我回过神来,我已经把精力全都放到我想做的事上,这些事情才能让‘我为什么来这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实现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