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沉默不语,他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只要将这两千多走私犯的人头‘咔嚓’一声砍落下来,此军事泄密案便可结案。
自从这位抚谕使大人一来,赵康平就和他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他本想朝廷派来一位抚谕使,二人便可联手大捞特捞一笔。不曾想这位抚谕使大人对捞钱并无什么兴趣,对杀人倒是兴趣盎然。
赵康平突然心中一动:“大人,您想想,此次奎县惨案若真是这两千走私客泄密也就罢了。若是当真另有隐情,到时候朝廷在追究起来,恐对大人不利。不如咱们先听一听各县的看法,若是各县也都同意李大人的想法,即使以后出了事也可以大家一起扛不是?”
果然李清远一听犹豫了起来,别人不知,赵桓的性子他还是知道的。这清河府尹一味说这走私犯人是冤枉的,若当真是冤枉,日后那狗皇帝追究起来,自己的人头恐凶多吉少。
想到此处,李清远不禁打了个寒颤:“好!本使给你们七日时间。各县若对本使奏折没有异议,那就通知驿站将这份折子呈上去!”
赵康平心中默念:菩萨保佑,这两千多颗人头能不能保住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这赵康平算不得什么好官,但也不算为恶。他为官的目的只有一个,捞钱。虽说是捞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朝廷明令禁止的贪污受贿他还没有这个胆子,这要抓住就是砍头的。
赵康平不明白,很多来钱的灰色收入路子,为什么有的官员偏偏就走上了贪污受贿的道路。贪污受贿确实来钱快,可犯不着拿命来换。
唐朝和宋朝,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允许各政府单位向民间放贷。这些本金,有部分是朝廷拨付的「本钱」和「公用钱」,也有公务员们自己凑的集资款。上至六部,下至府县衙门,都把这些本金放出去。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商人。放贷的期限,短则几天,长则一年。由于放贷的次数很多,商人的归还率也很高,获得的利润,不用全部上缴。所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还有就是各种钱粮赋税,都有火耗、粮耗等等,赵桓为铸造红衣大炮曾着手改进冶炼技术。冶铁技术没有多大改变,这银矿倒是开采了一个又一个。于是朝廷开始大力推行银两交易,结果就是银子大行其道,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就是火耗。
此外还有粮耗,也是一笔灰色收入。由于朝廷并未下令禁止,全国都是如此,处于半合法化了。
于是李清远便将奏折发往各县,听听各县看法。结果各县县令收到奏折以后都选择了模棱两可,没人反对也没人赞成。
这些人都为求自保,无一人敢出来指正。这种官僚主义一直影响着后代,乃至于现代。那就是官员提出的建议明明就是错的,下面的人却无人指正。有的是为拍马屁,领导说的都是对的。有的是不想得罪人怕给领导难堪下不来台。而有的干脆就是幸灾乐祸,你倒台了我才有机会。
唯周桂桐与博湖县县令张大发跳了出来,二人将李清远的折子痛骂了一番。这折子就是欲加之罪纯属放屁,制造千古奇冤。
李清远看到二人回信气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