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若是就这样交战,只恐以多欺少,你们输了心中不服,不若派个厉害的来与我斗上三百合。若是我赢了便留下你们的辎重,若是你们赢了,哈哈……”说道这里,却是嘲讽地笑了声:“那是不可能的。”
“若是我们赢了,你便归降如何?”刘澜笑道。
“先比过再说。”
“若我们不比呢?”
“你们还有别的选择吗?若是不比,那就只有战场上厮杀一番了。”
“主公,何必和他计较,我去把他擒来就是。”关羽早已不耐烦。
“好,就依你言。”刘澜对管亥喊道的同时却又低声对身边关羽叮嘱,道:“云长,不可大意。”
“主公放心!”关羽夹马出战。直取管亥,他二人两马相交,众军喊声大作。为他二人喝彩。
关羽知刘澜有受降此人的想法,一上来自是不敢使出绝技‘青龙追魂’,便是‘青龙二点额’也未用,只是一味防守。
两人交战未过十合,突然听到两边喊声大震,锣鼓喧天,关羽笑道:“管亥你看两边是什么?”
管亥早已听到两旁喊声震天,心惊不已,突然听关羽提醒。已猜到乃是官军援军,但此时战场斗将却又不敢分心。只是凝神交战。
关羽见他并未分心,反而有越战越勇之势。大喝一声:“青龙二点额。”
刷刷刷三刀,待管亥接第三刀时,只觉虎口一麻,三叉戟抛飞出去,关羽随即使了招生擒之法,一把将管亥提到身前,来到刘澜面前扔下。
一旁梁大跑上前来将他绑缚,看着五花大绑的管亥,刘澜笑道:“如何?”
管亥正欲辱骂,但看到关羽神色立时如斗败了的斗鸡一般颓然黯淡,只听刘澜道:“你即被擒,还不快让你的手下投降!”
“想让我投降,做梦!”对黄巾军来说,碰上官军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血战到底,要么就逃,而却没有任何人会选择投降,因为相比还有一线生机这两条路来说,投降却意味死亡,这一定律早在当年皇甫嵩驱黄巾数十万降兵投河而已就已经成了官军的铁律了。
可以说自此之后官军只要捉到黄巾军必然处死,而黄巾军如果投降大多身亡,当然这期间也出现过特别案例,比如曹操,可这毕竟是少数,屈指可数的少数,可以忽略不计了。
“兄弟们,这些官军厉害的紧,你们快跑,不要管我。”管亥突然大喊大叫起来。
刘澜看向他,根本不在乎黄巾贼中老弱四散而逃,可边上的徐庶却下令擂鼓起来,顿时三军在张飞等人的带领下杀向黄巾贼,当然没人真去杀他们,而是驱赶,将他们驱赶到周仓、裴元绍埋伏之处.
几乎是转眼之间便结束了战斗,经过清点,只有极少数黄巾军逃走了,周仓与裴元绍大笑着回到刘澜面前报捷,汇报过后,与管亥有过数面之缘的周仓出现在他身前当起了说客,拱手,道:“管将军,还记得我吗?”
“周仓,竟然是你?”精神不振的管亥抬起头,一眼便认出了周仓。
“没想到管将军还记得我。”
周仓笑了声道:“这位是辽东郡守刘澜,管将军,我劝你还是降了吧。”
“刘澜?”
管亥想了想,随即恍然大悟,怪不得此处官军如此强悍,原来是刘澜的部队,突然一惊,看向周仓,道:“那之前与我激斗之人,岂非便是关羽关将军了?”
“正是。”
“败在他手里,不冤。”
管亥闭上眼,突然想到了什么,看向周仓,道:“你现在在刘澜处效命?”
“可不,管亥,相比当年蓟县发生了什么你也有所耳闻,刘郡守与皇甫嵩不是一路人!”
“刘郡守,我愿意留下,赴汤蹈火再所不辞。”
~~~~~~~~~~~~~~~~~~~~~~~~~~~~~
身姿高畅,举止文雅的孔融亲自出城迎接刘澜一行入城,远远地就见他笑着迎了上来,一如当年见他,穿着华贵鲁锦,这鲁锦可是名贵之物,其质地厚实挺括,色彩古朴典雅,穿在孔融身上,那儒雅气息更浓了,
他的年龄不过四十岁,虽然古人显老,四十多岁便似小老头一般,但今日的孔融可要比之刘澜在酸枣见他时苍老了太多,就更不要提当年在阳翟时第一次见面了,简直就似换了个人,可见这几月来黄巾围城让他心灵遭受了多大的罪。
孔融来到刘澜身边,拱手笑道:“不想旬日不见,德然风采一如往昔。”
刘澜还礼之后,恭维道:“自酸枣一别已有经年,孔北海别来无恙否。‘
孔融哈哈大笑,尽显名士风流:“刘德然仁义无双,此次前来解围,方得城内百姓免贼人荼毒,孔某在此替全城父老拜谢了!”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北海全城百姓心系一处,共御强贼,方才保得城池之安,德然又岂敢居功。”碰上这样的大儒就得说些这样的客套话,所谓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刘澜看来不过是繁文缛节,太假了,如果对面不是孔融,他可不会这么装,现在就算如何不爽,也得装下去,客气,道:“孔府君大仁大德,天下闻名,澜又岂敢不遵古训乎?”
孔融赞赏,道:孟子云: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刘辽东为天下大义不避生死,融甚感敬佩。”
好在刘澜现在的文学底子比较夯实了,不然还真应付不来孔融,可就算如此,也大呼吃不消,好在孔融没有继续繁文缛节下去了,不然刘澜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接下茬了,只听转入正题的孔融说:“刘辽东,不知这些俘虏你意欲如何处置?”说着却是指向城外众多的黄巾贼党问道。
“若依律法,当就地伏法,免除后患,亦能起到杀一儆百之效,但现今黄巾贼党甚众,不若取其青壮以为军伍,以黄巾之俘战黄巾之匪,岂非上佳之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