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在后世,刘澜听得太多把森林搬进城市的宣传语,但比起后世的这些个宣传语,在古代早已有先哲提了出来,看看人家雒阳这园林城市建设的那可是一点都不比后世差,当然这一切自然得归功于将作大匠,而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
只此一点便可知汉时城市绿化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尤其在树种的选择上也形成了固定的要求,达到了较高的认识水平,往往以榆、槐、梓松等乡土树种为主,这些树种生命力强,能较强地适应道路的恶劣环境;而且树形高大整齐,遮荫好,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当然仅有这类高大的乔木难免有些单调,这不中东门大街便栽的是果树,那首诗怎么说来着,雒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试问这不同的树木、花色夹道于路,怎能不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刘澜一行糊里糊涂抵达平昌门外时,更是看到了去年灵帝铸造的天禄、虾蟆,就在平昌门门外桥东吐着水呢,而桥西,则是翻车、渴乌,专门为道路进行清洁整理的工具,为了』,省却百姓洒道之费。
不过雒阳城为何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如此重视生态?这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早在西汉时期雒阳城周边的树木就几乎被砍伐殆尽了,为此雒阳百姓不得不长途奔袭至西南的宜阳县山中砍伐森林烧(木)炭取暖,而随着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遭到无度砍伐。水土流失也就越来越严重,《汉书.沟洫志》“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之记载可以为证,可见定都之初洛阳的生态环境已不容乐观,在作为东汉王朝都城的166年中,洛阳发生了102次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而这一客观情形迫使政府不得不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当然尤其是东汉以来谶纬之学盛行。在继承“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思想的基础上,董仲舒完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正是这一思想强调了天和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似性,要求人们从整体角度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些思想的普及使人们能更自觉地维护生态,种植草木绿化环境,并且在儒家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影响下,东汉统治者也提高了城市绿化意识。甚至在灵帝光和六年时还专门设置了中央一级的专管机构——圃囿署,以宦者为令,可见雒阳绿化得到了天子刘宏的何等重视。
不过刘澜现在根本不在意什么绿化不绿化,他在意的是这都一二个时辰了,不是说出城去洛水吗,怎么还在城里饶啊。不得已低声问了句:“蔡姑娘,恕我初来雒阳,问一句我们这是出城的方向?”
“好像不是唉。”蔡芍芬幽幽的说道。
“你这是带我逛南宫?”
蔡芍芬有些尴尬的笑了笑,临了还学小女孩的样子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的说:“我好像迷路了。”
“你迷路了?”刘澜瞪大的眼珠子,你一雒阳人领我出城居然迷路了?你这不是耍我么?
“你干嘛瞪那么大的眼睛,凶巴巴的欺负我一介女流你觉得很光彩么?”
“我这哪是凶你啊,我这是震惊,你这地地道道的雒阳人居然会迷路?”
“谁说我是雒阳人了。你见过雒阳人会和你一样住在馆驿的?告诉你我也就比你早到雒阳一日好吧!”若是刘澜知道他俩昨日几乎是同时回城,而刘澜不仅在凤来楼吃过了晚饭还顺便观赏了下太学乃至去书市买了本皇帝铭回来后又遇到了小兄弟后蔡芍芬这傻妞才找到回到驿站的路的话,刘澜打死也不会让他引路!!!
“我擦了,蔡姑娘啊。你不认得路早说啊,刚才那么主动的带路,结果领着我在南宫转了一大圈。这最少得走了几里路了吧?”南宫位于‘中东门大街’之南,望京门(旄门)至广阳门大街’之北。‘开阳门大街’之西,‘小苑门大街’之东。而刘澜这一行哪都没落下,挨个走了遍,把南宫城墙观赏了一围如今又回到了望京门,要不是觉得不远处的万岁街眼熟,刘澜还真不会发现,只会纳闷这小妞这是要带自己去哪?
“昨天我从洛水回来的,熟悉的紧,本以为……”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