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熥回到乾清宫。虽然辩论已经结束了,但是他还是在想着这件事情。允熥并不是闲着无聊要与文官们辩论的,而是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目的,为以后的计划做铺垫。
允熥把朱元璋抬得如此之高,第一是为了表明大明的正统性。正统这玩意儿现代人都不在乎,但是古代人还是很在意的,提出正统,有利于团结文人阶层,最起码在大明还没有明显的完蛋迹象之前,或者某个在大明陷入衰退的时候力所不能及的某个藩国的文人不至于说大明怎么怎么样,不配为正统啥的。
至于更多的就不必指望文人了,指望他们与大明同生死是做梦。
第二是为文学作品做准备。文官们不是傻子,随着一部部赞颂大明,或者控诉蒙古人残暴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戏剧,陆续出现,他们一定会发现这些东西的幕后老板与允熥脱不开干系的。
若是现在不把事情说清楚,到时候他们一定会进谏的,还不如趁着现在一并解决了,不费二遍事。
第三是与第二一脉相成的,就是提高老百姓对于大明的认同度。仗义的人屠狗辈比较多(词语被屏蔽了,我于是改为现代汉语,大家应该明白是哪句话),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多想法,若是认准了大明,只要自己不至于饿死,总会拥护大明的统治的。
允熥想了一会儿,坐下开始批折子。一旁的陈性善与方孝儒不约而同的叹了口气,然后坐下来开始工作。他们倒是比较认同允熥的观点,但是还是觉得作为孙子这么吹捧自己的爷爷不太好。
并且他们私下里也与允熥已经说过了。但是允熥执意不改,他们身为允熥的亲信大臣,内阁成员,总不能公开进谏。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文官们也只能认了。
第二日下午,总算把今日的奏折批答完毕的允熥决定出门转一转,想了想,决定去讲武堂看一看,所以带着侍卫们出发去了讲武堂。
允熥轻车来到讲武堂。他带着两名侍卫,换上一身普通的衣服就进去了。
允熥之所以换衣服倒不是害怕被认出,他虽然来得次数不多,但是学生们用心还是能记住他的长相的,他只是不想一开始就惊动太多人。
看门的人马上认出了允熥,下跪行礼。不过看门的人也是老熟人了,一看允熥的衣服就知道他是想先偷偷看看,所以并未张扬。
允熥先看了看教室里边的学生。此时玻璃尚未普及,讲武堂用的还是胡窗户的纸,允熥轻轻利用已经存在的眼儿看了看。
之后允熥来到校场。允熥一到校场就被认出来了,大家,不论是学生还是先生,亦或是帮习都向允熥行礼。
允熥按照惯例让他们免礼继续上课。先生们固然是更加认真的讲,学生们也是更加认真的听,然后在练习的时候也是更加认真的练习。
允熥看了一会儿也就不看了,没觉得那个学生的武艺十分出众的,就去了司务长的公房。
可巧今日景清也在这里。司务长与景清见到允熥也赶忙行礼,允熥免礼。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