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126)
京报重开之后的第一期,天青会听从了那位元山平元先生的话,没有人来试着投稿,得看看!看看这朝廷想通过这京报,说些什么。
这一天一早上,周围的茶馆饭店,人都坐满了。几个人,十几个人拼成一桌!真的,读书人现在在京城的挺多的!毕竟嘛,皇上用人很有些不拘一格的意思。便是科举没上去,这不是还有书院呢吗?书院年年招生,要是家里没甚要紧的事,要是这些读书人在京城还凑活的能活下去,那基本来了就不想走了!要是日子宽裕,租住个屋子,或是几个同乡租合租个屋子,都行的!要是连租房子的钱都没有,去收容所也能住的,只要不嫌弃条件苦就行!那里再不济,还有大通铺的炕可以睡,屋里柴火烧着,不会冻着。当然了,读书人嘛,很少有人厚着脸皮在那里吃的,可要是实在没法子,那里也能吃一碗粥的。就是各种菜干粥,最多放点红薯,味道一言难尽,糊里糊涂的啥都往里放,但肯定饿不死谁。
不过大部分读书人都要脸呀,不会这么干的!便是去抄书,也还换一日三餐不是?
再加上最近兴起的天青会,陆陆续续的,也有读书人兴起其他会。这些读书人可踊跃了,为啥呢?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这地方能混饭!
真的!这些人有资金来源,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一处民宅,里面收拾出来,外面挂个匾额,写上某某读书会,就自有人来参加。早起过来,晚上找地方睡觉,一混迹就是一天。
这兴起的读书会,很多都是从天青会分出来的!他们内部存在分歧,你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然后说着说着,就说的不愉快了,彼此不想见面,一见面就吵吵。那就分开吧!
这里面许多人,都是在江南颇有家资的!家里有房有铺子的,弄一群人也不是胡吃海塞,反正就是饿不着就行吧!一天花不了二三两银子,这对于领头的一个或者几个,就不叫事!于是,读书会好似一下子之间就冒出来那么些。
有人还担心说,天青会有朝上的途径,可这两天却又听说,天青会之所以能有朝上递稿件的渠道,是因为找了林家。
于是,找林家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凡是找上门的,林家特别好脾气的接待,也说了,不拘是什么人,都可以递稿件!京报有专门的征集稿件处,大门是敞开的,只要登记,就能送稿件进去!
不过迄今为止还没人送去,大家持有一样的态度,那就是看看,看看朝廷想说的是什么。
大家早早的聚在这里,等的就是个消息。
好些做生意的人家,都去订购了一年的,早早的打发了伙计,去等着了!一出来就赶紧领了回来!大部分都是订了十份往上。提前做好了悬挂京报的架子,以供大家阅看和抄录。
但说实话,在这里混迹的看和抄所花费的钱财,比订阅一份京报所花费的价值大多了。
等这京报出来,这才发现,当天买也行的!一份京报也就三个大钱,真不贵!
那有些行商可不就动脑子了吗?这玩意现在只有京城有,咱多买点,带回去,哪里没读书人呢?他们想不想知道京城的动向呢?别说再卖的时候三十文了,就是三百文也卖的出去。
所以,京报一出来,门口就是乌泱泱的人群,好一阵子喧嚷。
一看这阵仗,还别说,一篇文章十两银子,人家真支付的起,朝廷不会亏钱的。
在茶楼等着的那位元先生喝着茶,跟边上的几个朋友说说笑笑的,正说着呢,小二哥抱着油纸包回来了,“出来了——出来了……”
掌柜的赶紧接了,拿了一份亲自递给元先生,其他的各处张贴好,大家都可以去看。
元山平客气的接过来,身后立马站了不少一起看的。
谁知道最醒目的是六个字——天可测,地可量!
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就喊:“这不是最近那个戏上的戏词吗?就半句!我记得后半句是人心不可防!这篇文章怕是说人心的。”
是啊!想到这个的都是这么想的!还寻思着,这怎么就说起人心了呢?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可看下去就觉得不对,这意思分明就是说,天象是可预测的!
我的天呀!说的这是什么呀!这自来观星看天相,都是道家的东西!比如祈雨,道家开坛做法,然后就来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后诸葛亮借东风,这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
可这篇文章却说了,东风是长江上一种再自然不过的自然现象,哪里来的借东风?东风本就在,只是诸葛亮博学,他有着极为丰富的气象学知识,这才‘借’来了东风。文中只陈述了这事的事实,但却没有攻击诸葛孔明,而是通过这件事反衬孔明的神机妙算。说孔明设七星坛借东风,故意故弄玄虚不过是为了震慑江东。
这个……怎么说呢?
长江上那个时节确实多东风,别人不知道,但是走南闯北的商人是知道的。
那么这个话是对的?!
若是对的,那岂不是早前都错了!这错的可不仅仅是道家呀,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