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章 六年,长平之战的开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时光飞逝。

    六年的时间很快过去。

    这六年里,发生了不少大事。

    先是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秦霄重新扶植起韩、魏两国。

    两国都紧急征调了一批壮丁,训练成军。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但至少是各自凑出了二十万大军。

    当然,为了凑出这支勉强足以自保的大军来,韩、魏两国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重的。

    平民百姓本就困顿的生活,直接跌落地狱。

    几乎每一个村子的壮丁都被抽调一空,生产力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要缴纳的粮贡却翻了几倍。

    但,也正是这种穷兵黩武式的发展,让韩、魏两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便不可思议地重新拥有了自保的力量。

    当然,只是表面上。

    这二十万大军的战斗力还是有很大的水分的。

    但不真正打一场,谁也不知道这水分有多大。

    光看两国的兵力规模,秦、赵也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之后,秦霄就退出中原,迁都齐国,控制了齐国南部、宋国、鲁国,还有楚国东部的地盘。

    不过,秦霄并未称王,依旧以“秦国少良造”的身份自居。

    这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纯粹就是懒得搞事。

    顺便低调一点,免得将秦国的注意力吸引得太多。

    在迁居齐国之后,秦霄直接和赵国开战,并让苏秦出使秦国,配合郭嘉的能力,挑拨秦、赵开战。

    秦霄这边,也是直接按着赵国往死里打。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攻占原属于齐国北部,以及燕国的土地。

    秦国那边,也夺回了被赵国占领的河东之地。

    赵国之前捞到的好处,一下子全部吐了出来,还搭上了不少兵力的损失。

    之后,秦霄再次借助郭嘉的,“计谋成功率100%”的这个“设定”,挑拨秦、赵、韩、魏四国之间的关系。

    为了最大限度确保“华阳之战”不出意外,郭嘉足足死了两次!

    都是因为的即死判定而死亡。

    所幸还有可以复活。

    和的搭配,堪称是一个Bug。

    在的作用下,一个原本成功概率无限接近于零的计谋,都可以百分之百成功。

    而则可以无视最大的负面效果:即死判定。

    这样的组合下,郭嘉实际发挥出来的价值,绝不是简单的阶位可以衡量的。

    靠着郭嘉付出两条命的“代价”,华阳之战如原本的历史上一样展开。

    当然,细节有了不小的变化。

    不过大的方向没有任何变化。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魏、赵联合攻韩,合计出兵三十三万。

    不得不说,赵国虽然这两年被秦霄和秦国打得很惨,但实力还是有的。

    韩国的二十万大军,在赵、魏联手之下节节败退,没有任何抵抗之力。

    只是两个多月,赵、魏联军就打到了华阳。

    韩国不敌,只能向秦霄求助。

    秦霄置之不理,韩国又向秦国求助。

    秦昭襄王在召见了樗里疾、甘茂问策之后,决定派司马错、王龁,出兵十五万救援韩国。

    秦军长途奔袭,以每日百里的速度急行军,极为突然地出现在华阳战场上,突袭赵、魏联军后方。

    赵、魏联军压根没想到秦军会来得这么快,猝不及防之下,当场溃败。

    从这之后,战局的细节就和历史上不同了。

    这一战,赵、魏联军伤亡十三万,略低于历史上的数字。

    但赵将贾偃被俘,魏国宰相芒卯当场阵亡。

    赵国想派赵奢救援,被秦霄及时横插一杠,岳飞、吕蒙、马超率领三路大军总计四十万,兵分三路,直逼HD。

    赵王生怕出事,连忙撤回赵奢。

    而另一面,白起和张郃分兵两路,分别从定陶、陈城进兵,攻向魏国腹地。

    华阳战场,失去了后援,又失了先机,赵、魏联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司马错率军追杀至黄河沿岸,再次大败赵、魏联军。

    残兵好不容易逃出战场,又遭到了王龁的伏击。

    死者的鲜血,直接将黄河水都染成了红色。

    数以万计的尸体被沉入黄河,浮尸足足漂出去好几里。

    经此一战,秦国三战三胜,赵、魏三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一个都没有逃掉。

    秦霄虽然没有参与华阳主战场的争斗,却通过入侵赵、魏,间接地参与到华阳之战中。

    大部分主力在华阳战场全军覆没,魏国内部虚弱之下,白起、张郃两路并进,仅仅三个多月,就兵临大梁城下。

    又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大军攻破大梁。

    在大军的围困下,魏国高层没办法逃出去,直接团灭,全部被俘。

    魏国的领土,秦霄却是没有吞并,而是直接转手“送”给了韩国。

    这是在为下一场大战做铺垫。

    韩国太弱了,急需补强。

    不过,虽然没有得到任何的领土、城池,但秦霄的收获依然很大。

    首先是军功。

    这是最小的收获。

    魏国的军队毕竟不强,而且大部分都在华阳战场上,死在了秦国的手下。

    但秦霄依然得到了一百多万点军功。

    这是很大一笔收入。

    其次,便是魏国的人才。

    宁死不降的当然有,但愿意投降的也有不少。

    大部分都是A级或者A级以下,S级以上的只有两个。

    S级统帅段子干,这是魏国这个阶段最为出色的将领。

    但在整个战国年代来说,就排不上号了。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再加上时间跨度长,竞争激烈程度要远远超过后世的任何一个时代。

    S级统帅,在战国期间,也就勉强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不会有过多的笔墨描述。

    另一人,却是让秦霄期待已久的顶尖人才之一。

    SSS级文臣范雎。

    范雎现在还只是一个“舍人”,大致类似于某位高官的秘书,不算正式的官员,只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的门客而已。

    但,须贾只是A级文臣,而范雎,却达到了SSS级的程度。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在未来,须贾出使齐国的时候,怀疑范雎和齐国有染,将此事上报给魏国宰相魏齐。

    魏齐大怒,对范雎用重刑,范雎靠着装死逃过一劫,然后在将军郑安平的帮助下逃到秦国,拜为相国。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当中,秦昭襄王横扫六合,范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范雎,秦昭襄王别说打赢长平之战,说不定还要屈从于宣太后的威势之下。

    ——当然,因为秦霄造成的蝴蝶效应,秦国比历史上更强,宣太后和她的党羽也早早地团灭,即便失去了范雎,依然是现今第一强国。

    对于这样一位人才,秦霄当然是非常看重,当场便给予范雎极高的待遇,甚至对他透露了不少自己的秘密,以表示诚意。

    不但如此,秦霄直接将自己的地盘交给范雎来打理,同时还承诺,回到主世界之后,除了已经有了人选的几个高位之外,其余空置的官位,任由范雎挑选。

    对秦霄的重视,范雎非常的感动,当场便表态效忠,而且忠诚度一上来就高达89点,距离90大关只有一步之遥。

    这个时代的顶尖文臣,大多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

    只要你重视我,我便誓死以报。

    但偏偏,许多君王却会以“功高震主”的理由,而对这些顶尖文臣报以忌惮之心。

    往往在一开始合作的时候非常的融洽,但到了后面,就会鸟尽弓藏,让他们的晚年非常的落魄,甚至是凄惨。

    单说秦国,在原本的历史上,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无一不是如此。

    不过,秦霄却敢保证,自己不会像历代秦王那样,对功劳过高的手下怀有忌惮之心。

    倒不是秦霄的气度能超过历代秦王。

    单纯是因为情况不同。

    秦霄要征战的,是无数世界,并不仅仅只局限于一时一地。

    目标更大,自然有无数的功劳去让手下人分享。

    若是立功太高就要被忌惮,就要杀死。那一个个世界打下去,不用外敌来打,秦霄自己就要把手下人杀光了。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哪怕秦霄心眼再小,也只能从平衡的角度出发,多扶持不同派系的人互相制衡,而不是谁功高震主就杀谁。

    何况,秦霄也不是一个会忌惮手下功劳的人。

    反而有些甩手掌柜的性子,手下的人能做的事情越多越好,最好除了大方向上的决策,其它的琐事都别来烦自己才好。

    这种性格下,秦霄反而可以和那些能力强、野心大的手下配合得亲密无间。

    花费足足四年时间,秦霄完成了华阳之战。

    虽然参与度不高,但也总算是将“历史”拉回到原本的轨迹上,参与到这场大战之中去。

    后面的两年,秦霄一直在为最后的长平之战布局。

    这是最难的事情。

    难点不在于长平之战本身,有郭嘉的,挑拨秦、赵在长平开战,虽然操作起来复杂了些,但难度并不算大。

    真正困难的在于,要削弱秦国的国力,确保长平之战后,秦国无法顺势直接吞并赵国。

    这是为了下一次副本的布局。

    按照秦霄的猜测,若是这次副本顺利的话,下次副本,要么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战,要么就直接跳到剧情。

    但不管是哪一种,秦霄都必须确保,秦国不能在秦昭襄王嬴稷这一代,就直接统一天下。

    要是天下统一得太早,秦昭襄王嬴稷直接开启怎么办?

    以嬴稷对秦霄的忌惮,秦霄很难在这个大剧情中和秦国彼此信任,配合无间。

    必须要将剧情的时间往后推。

    秦昭襄王的儿子秦孝文王是个短命鬼,暂且不提。

    后面的秦庄襄王嬴异人或者秦始皇嬴政,都是不错的选择。

    十几岁,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阶段。

    在这几年里,秦霄通过手下,成功给嬴异人灌输了“秦霄非常可信,是秦国人永远的盟友”这样的概念。

    当然,吕不韦不是很相信这一套。

    但秦霄相信,等到自己离开这个副本世界的那一天,吕不韦自然而然会“明白一切”,从而给嬴异人鼓吹秦霄的好处。

    在这方面,秦霄花费的精力甚至还要超过嬴异人本人。

    只要这个剧情的时间拖到秦庄襄王嬴异人,或者秦始皇嬴政的时代,秦霄就有很大的把握,可以得到秦国的完全信任。

    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确保秦昭襄王无法在在位期间统一六国。

    如今还剩下的国家有三,秦、赵、韩。

    秦霄考虑了很多方案,关于是让三国互相制衡,还是灭韩,留下秦赵相争。

    最后,秦霄决定选择前者。

    毕竟,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态嘛。

    只有秦赵争霸,未免不稳,万一出现一个什么意外,赵国可能就没了。

    三方互相制衡,韩、赵可以联合抗衡秦国,反而更加稳定可靠。

    基于这一点,秦霄联系上韩国,让韩国东迁,以原本的齐国、宋国、鲁国为根基,再加上大半个楚国。

    在秦霄的“威胁”下,韩王不敢反抗,只能乖乖将国都迁到原本宋国的重要城池定陶。

    此后,秦霄以三十座城池为筹码,向赵王索取“和氏璧”。

    和氏璧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目的在于送给赵国三十座城池,补充赵国的国力。

    这三十座城池都属于燕国旧地,和赵国接壤。

    赵王很干脆地同意了秦霄的交换要求,派蔺相如出使,完成交易。

    和历史上的“完璧归赵”故事不同,这次交易没有出任何幺蛾子,秦霄本来就是想要给赵国送好处,自然不会临时反悔。

    蔺相如留下和氏璧,带上割让城池的文书返回赵国。

    得到三十座北方城池,赵国的国力又增强了几分。

    原本被秦国按在地上揍,现在倒是勉强能够抗衡了。

    又花费了一些时间布局,甚至还让郭嘉触发了两次,挑拨秦、韩之间的关系。

    秦霄没有出兵,韩国当然挡不住秦国的兵锋,被攻占了数十座城池。

    韩王在苏秦的劝说下,决定割让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给秦国,换取罢兵的机会。

    能够不费一兵一族得到大片土地,秦昭襄王没有任何理由不同意。

    但在郭嘉的计谋之下,上党郡守冯亭如原本历史上一样,不愿意向秦国归顺,转投赵国的怀抱之中。

    蔺相如劝说赵王不要接受上党的土地,但同样是在的效果下,赵王十分罕见地没有采纳蔺相如的意见,一意孤行,冒着与秦国开战的风险接收了冯亭的投靠。

    秦昭襄王大怒,一面谴责赵国,一面派来使者会见秦霄。

    来人是已经垂垂老矣的甘茂。

    他见了秦霄,开口第一句话便是:“秦国想要攻赵,秦霄是否愿意两不相帮?”

    秦霄给出答复,向秦国索取蒙骜、蒙武父子,以此条件保持中立。

    秦昭襄王考虑了许久之后,同意了秦霄的要求。

    蒙骜、蒙武,并非特别出色的将领。

    在系统的评价之中,蒙骜只有A级武将的水准,蒙武要高一些,有S级武将+S级统帅的双职业。

    但,在人才济济的秦国,也只能称得上不错,离顶尖还差很多。

    不过,秦霄重视的也不是这两人,而是蒙武的儿子。

    蒙毅、蒙恬这对兄弟,任何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不可能不了解这两人的名字。

    不过这时候,蒙恬还只是个几岁大的孩子,蒙毅甚至还没出生。

    “投资”蒙武父子,目的在于未来,而不是现在。

    就像是秦霄拉拢韩国相国张平一样,为的是他那还没出世的儿子张良。

    得到秦霄的承诺,秦昭襄王立即出动倾国之力,派兵四十万,以司马错、王龁为帅,攻打上党。

    上党郡刚刚投靠赵国,还没来得及完成内部的整合,根本无力面对秦国大军。

    王龁曾是白起的副将,在白起投靠秦霄,在秦霄麾下打出名头之后,因为曾和白起共事的缘故而受到提拔,并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受到重用。

    他的用兵风格上,也继承了白起一贯的风格,快、准、狠。

    一旦找到机会,便穷追猛打,不给对手丝毫喘息的空间。

    仅仅两个多月,秦军便攻占了上党。

    赵国立即派出廉颇,率兵五十万,一面阻拦秦军继续进攻,一面接应上党的百姓撤离。

    双方在长平对峙。

    这看似玄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上党本来就和长平紧挨着,秦国攻占上党,上党的百姓要逃到赵国去,只能从长平走。

    而赵国为了接应这些人,必然要在长平布置重重防线。

    秦国若是不肯这么撤退,还想继续打下去,也没有别的选择。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赵双方在长平一带,展开了“漫长”的对峙和交锋。

    廉颇自知,这些年赵国连番大战,损失惨重。

    虽然还能凑出五十余万大军来,但其中的主力部队所占的比例仅有五分之一出头,绝大多数都是二线,乃至凑数的杂牌部队。

    而秦国,在这些年的战争中,虽然也有不小的折损,但收获却也不小,整体实力削减的并不多。

    这种情况下,正面打,赵国是很难打得过秦国的,只能稳扎稳打,以防御为主。

    赵国毕竟以逸待劳,秦国劳师远征,后勤方面的压力要远远大于赵国。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