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李老威严的声音响起。
一众农业专家也顿时收敛了脸上的笑意。
他们本身也就是想开开苏岩的玩笑,并没有什么别的恶意。
更不可能当真。
况且。
李老说的也没有问题。
现在就高兴,的确还有些太早了,等到完成最后的称量比重,确定化肥的效果再高兴也不迟呀!
说干就干。
在场众人都是农学专家,也都是实干之人。
众人二话没说,当即便按照原本的计划,找来了一队专业的队伍,开始称量了起来。
很快,在万众瞩目中。
一群拿着各式各样量具的年轻人,就这样在李老的招呼下,率先走向试验田的对照组。
开始忙碌了起来。
对照组没有施加任何化肥,一切都按照原始方式种植。
因此,很能代表龙国当前的农作物产量水平。
像这样一个对照组,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其他实验组进行比对。
因此放在第一个称重,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在建国初期。
像后世那样的电子秤,地秤等等先进设备,并没有研发出来。
重物的测量,依旧保持着最最原始的方式。
测量员拿着的‘装备’,还是当前农村中常见的斗……
一斗十八公斤。
负责装米的操作员装满一斗后,便将满满一斗麦粒,倒进一旁的大空木桶里。
一旁负责计数的人,便会‘吧嗒’一声,拨动一下手里的算盘。
旋即口中开始大声报数。
除此之外,还有人拿着老秤,准备最后的计量工作。
就这样。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
在场的所有人。
无论是三合屯的村民,还是农科院的大佬,都纷纷屏住了呼吸,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生怕惊扰到了正在忘情工作的几人。
这种原始的称重方式,对人的体力,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
不一会功夫,装米的操作员,额头上便渗出了一层细汗。
测量完一遍后。
为了确定数据的准确,几人又重新确认了一遍。
将另一个木桶的麦子,照本宣科的移回到了原桶中……
直到反复确认数字正确后。
操着算盘的技术员嘹亮的声音,这才总算传入了苏岩等人的耳中。
“报告!无任何条件影响的对照麦田产量已确定!”
“三亩总产量共计591斤(考虑到大众阅读习惯,普遍用现代计量单位,不用古斤,即一斤500g)!”
“平均亩产量197斤!!”
“……”
听着这个数字。
远处的三合屯村民,心中瞬间一惊。
顿时‘嘶’的一下,倒吸起了凉气来。
农科院的众人眉头却微微一挑,心中并没有太大的波澜。
亩产197斤,放在建国初,这个产量,绝对能够算得上是天花板级别的高产了。
寻常的麦地,能产出个一百六七十斤麦子,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农民就要敲锣打鼓的欢庆老天爷赏饭吃了。
但是,这块试验田,毕竟是在一众农学专家,悉心照料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的结晶。
因此,亩产个197斤,自然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接下来,那些施加了化肥,以及按照苏岩所说的科学化种植方式种植的试验田的产量,才是关键所在。
这些试验田的产量,比对照田的产量高的越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