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二章 提尔比茨(科普免费章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德军本来打算将“提尔皮茨”号拖回德国修理,但经过讨论认为此举太多危险。接替雷德尔元帅时任德国海军总司令的邓尼茨元帅命令就地修理“提尔皮茨”号。

    伤筋动骨需百日治疗,“提尔皮茨”号加上心肺之伤足足修了200多天。

    在“提尔皮茨”号养伤的200多天里,战争形势大变。

    1943年12月25日,“沙恩霍斯特”号被击沉。“吕佐夫”号、“舍尔海军上将”号、“希佩尔”号因局势返回德国。当“提尔皮茨”号伤愈回来时,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已是孤家寡人。“提尔皮茨”号“北方孤独的女王”的称号就是这时得来的。

    1944年4月,“提尔皮茨”号修理完毕并准备实施新的威慑行动。

    与此同时英军也开始筹备代号为“钨”的攻击行动。行动中英军动用了海军航空兵使用舰载飞机对“提尔皮茨”号进行轰炸,所组成的舰队包括2艘战列舰、2艘攻击航母、5艘护航航母、2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以及两艘油轮。

    为了隐蔽此项行动,英国不断发送虚假的无线电信息以迷惑德国的监听系统。4月2日,空袭行动比预定早整1天开始,这时候“提尔皮茨”号正在准备下一次出航。

    早晨5时整个空袭开始,空袭行动包括2批次由战斗机保护搭载各种武器的梭鱼式鱼雷轰炸机,搭载包括反潜炸弹(即使在目标附近的水上爆炸也会对目标产生破坏)、穿甲弹(用于击穿甲板装甲)、小型炸弹(用于炸毁舰桥)以及普通高爆炸弹。

    由于德军准备仓促同时缺乏防空武器和有效的组织,整个空袭中英军几乎没有受到有效的威胁。

    一些战斗机甚至用机枪直接扫射甲板。

    到了上午8时,皇家海军的飞机归航,这次行动仅仅损失了3架飞机。

    相比而言“提尔皮茨”号上122名船员阵亡,300人以上受伤,但船体和上层建筑并未受到致命打击,战舰的装甲没有被击穿。无论如何这次行动对于英军是意义重大的,同时也导致了“提尔皮茨”号必须延迟2个月进行维修。在此次战斗后,舰长迈耶上校由于伤势不轻,不得不离任由荣格上校接任。

    1944年,在挪威的“提尔皮茨”号皇家空军和美国空军曾提出了数套方案轰炸“提尔皮茨”号,方案中涉及了使用蚊式战斗轰炸机,德森兰式水上飞机以及B-17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等远程轰炸机。但这些计划都没有付诸实施。

    之后皇家空军进行了三次行动攻击“提尔皮茨”号。

    第一次是“扫雷器”行动。1944年9月15日,皇家红军第617中队和第9中队的兰卡斯特式飞机,每架携带5吨巴恩斯沃里斯型高脚柜炸弹,以及5000磅实验性“乔尼沃克”水下水雷,从苏联阿尔汉格斯临时空军基地起飞袭击提尔皮茨。

    轰炸时,尽管“提尔皮茨”号被烟幕弹的烟幕保护,但仍然遭受了一发由第九中队的投掷炸弹并使其丧失了出航的能力,北极航线暂时远离了“提尔皮茨”号的威胁。

    德国报告称:“这(指‘扫雷器’行动)最终让海军总司令确定“提尔皮茨”号不可能再修复并出海行动。”但当时盟军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并认为“提尔皮茨”号仍可能修复,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攻击行动。

    到了10月,由于“提尔皮茨”号不再认为是主力舰,她移动到特罗姆赛,作为浮动火炮阵地并等待盟军进攻挪威。但与此同时,“提尔皮茨”号也已经进入了驻扎苏格兰的皇家空军的航程以内。

    10月28日,“扫除”行动展开。兰卡斯特式飞机群由苏格兰起飞,携带高脚柜炸弹袭击“提尔皮茨”号。当轰炸机群到达预定位置后,乌云掩盖了提尔皮茨,这次轰炸仅有一发炸弹炸中了“提尔皮茨”号的传动轴旁边的海上,其他炸弹全部脱靶。

    1944年11月12日,英国皇家空军第617中队以及第九中队的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携带“高脚杯”炸弹,由苏格兰起飞,开始他们的第三次行动-“问答集行动”。

    这一次德军没有使用烟幕弹。战斗中三发“高脚杯”炸弹命中“提尔皮茨”号,一发擦炮塔防盾而过,没有造成致命伤,但另外两枚炸弹洞穿“提尔皮茨”号的装甲并造成了一个两百英寸的大洞。随后炸弹爆炸引发在舰内大火引爆了弹药库并炸断了C号炮塔。

    1944年11月12日9时45分,荣格上校下令弃舰。9时52分,“提尔皮茨”号左倾135度,倒扣在水中。至此,“提尔皮茨”号宣告覆灭。

    “提尔皮茨”号倾覆在挪威特罗姆塞以西4海里的林根峡湾哈依岛南侧海域,德舰有902人随舰沉没

    “提尔皮茨”号舰体因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因此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比1。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于这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真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拥有12个高压瓦格纳锅炉,两两放置在6个水密隔舱内。主机为3台布洛姆·福斯蒸汽轮机,单机最大输出功率为45400马力,3台总功率达136,200马力。

    每一主机驱动一个螺旋桨,直径为4.7米。“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动力系统设计功率为138000马力,但实际稳定输出功率高达150,170马力,极速输出功率更是高达163026马力,使得“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拥有很高的稳定航速。

    “提尔皮茨”号的主炮为4座SK-C34型52倍口径380毫米双连装炮,其主炮理论射速很高,射速为3发/分(注:实战中远达不到此水平),这是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准;

    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舰桥前后各布置两座,射程亦不低于纳尔逊级战列舰的45倍口径16英寸主炮,性能在当时很先进。

    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存速性能不佳,远距离交火时炮弹威力下降严重。

    “提尔皮茨”号设计上的主要缺陷为防空火力不足,因为德国人在高平两用炮的研制上进展缓慢,因此不得不在“提尔皮茨”号上安装大量的6英寸副炮及105毫米高炮,占用了很大的甲板空间。

    而同时期英国人建造的战列舰上使用了5英寸高平两用炮,既可以用于水面作战,亦可用于防空,这样可以节省空间以安装更多的高炮。

    “俾斯麦”级提尔皮茨号战列舰齐射命中率非常高,精良的火控系统作用巨大。该舰的主炮副炮射击指挥所在前后桅楼设有两处。

    前桅楼顶端安装有FuMO23型雷达和大型光学测距仪,FuMO23雷达的矩形天线高2米,宽4米,工作频率为368兆赫,波长约为81厘米,最大作用距离约为25千米。

    这种雷达性能本来完全能够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搜索水面,但德国的雷达设计没有采用方位显示器(也就是所说的P型显示器),仅有距离显示器,方位依靠天线底座的同步感应器驱动机械方位显示盘指示,因此这种雷达在对多个目标和曲折的海岸探测时非常繁琐,方位雷达仅能针对单个的目标才具备清晰的目标舷角关系,因此这种雷达只能用作火控目标指示。

    81厘米波长测量误差偏大,但能够满足战列舰在25千米距离上的齐射火控性能。德国海军也没有打算把这种雷达用在更复杂的探测场合,只是将天线与10.5米光学测距仪安装在一起仅仅用于火控。联合基座能够旋转360度,从战舰最高点环视海面。

    FuMO23雷达没有P型方位显示器的原因之一是德国**高官们认为这种装置过于复杂和奢侈,这是“俾斯麦”号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缺陷,利用P型显示器至少能够了解更复杂的海面态势。

    德国海军采用两个这种FuMO23雷达和10.5米测距仪转塔来进行两个主要射向的火控。在提尔皮茨号后舰桥上,同样布置了1部转塔,通常承担控制后部主副炮对第二个目标的射击指挥,或者在前桅楼雷达测距仪转塔被摧毁时,作为全舰火力的射击指挥备份。

    前桅楼柱型装甲结构一直向下伸延到装甲甲板下的火控解算舱。后部舰桥正下方的装甲带甲板同样设置了解算舱(所谓的解算舱实际是多炮塔的射击指挥仪舱)。

    德国的机电式射击指挥仪非常庞大和复杂,能够直接连接主炮塔控制机电气柜控制主炮塔,同时解算结果用机电刻度盘显示在相关指挥舱室。但是其精度和可靠性依旧非常高。

    除测距仪雷达转塔安装了10.5米光学测距仪外,主炮炮塔也安装了独立的10.5米测距仪,便于在指挥转塔失效后,继续按炮长电话口令进行测距和火控射击,但此时火控弹着散布要大很多。

    150毫米副炮炮塔安装有独立的6.5米光学测距仪,对空射击的火控站分别有4处,两处在主桅楼两侧,有球型防护罩,另两个沿舰体纵轴线布置在后上层建筑顶部,4处对空火控站都装有4.5米测距仪。

    按照“俾斯麦”级的防空武器配置,4处火控站能够指挥对4个目标的对空火力。105毫米高炮有随动系统,可以分别与相应的火控站连接进行自动控制,而其他中小口径高炮则只能采用电话和人工操作。

    150毫米副炮参与对空射击时由炮塔测距仪或前后雷达测距仪转塔进行火控,在同时发生交战的情况下,主副炮都无法腾出转塔进行对空火控。

    火控和射击组织的原则是尽可能用尽量多的火炮齐射和尽可能快的发射速度,并用尽可能几率大的射击方式,而射击指挥仪则要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发现目标和完成测距。首轮齐射组织非常重要,对修正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40年代炮瞄雷达出现前,主要依靠对齐射的弹着观察进行诸元修正。一旦确认准确的方位距离,则所有主炮将一同按准确诸元进行齐射。同时航海长也将采用机动,尽力保证这个较为准确的方位距离在至少两轮齐射内近似不变。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装甲防护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面防护”的设计模式,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范围,其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

    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范围的同时,依赖大防护范围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

    其装甲防护沿用“IncrementalArmor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范围,其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

    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

    它的TDS(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千克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约可抵御300千克德国黑希尔烈性炸药(德国当时使用的制式鱼雷/水雷用装药,由60%TNT与40%六硝基二苯胺组成,其威力为TNT的1.07倍,德国的译文将其误译为威力为TNT的1.58倍的黑索金,结果令“提尔皮茨”号的水下防御能力凭空增长了至少三分之一。)。

    此外它的装甲材料也很优秀,根据战后美国弗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测试,俾斯麦级的KCn/A装甲性能“明显优于”美国艾奥瓦级战列舰的Class-A装甲,而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的VH装甲性能据信浓号遗留装甲板测试,美国认为日本的VH装甲强度比美国战列舰用于关键部位的class-A装甲板低10%。

    总的来说俾斯麦级的主炮和装甲方案很近似一战时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不过比起英国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和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大部分部位的装甲厚度相对较不足,次要部位防护则略嫌过剩。

    虽然鱼雷对于战列在炮战毫无用处甚至还亏,鱼雷会殉爆炸沉自己船(因为战列航程远,而鱼雷要近身才有可靠命中率),但对无反抗能力的商船时贴脸来一个鱼雷比打炮更有效率,所以德国的“海盗船”爱装鱼雷。

    游戏中还原体现了北宅装备鱼雷(虽然和现实一样在炮舰对轰中并没有啥鸟用)在闭幕雷阶段射鱼雷。(而纳尔逊级的水下鱼雷管因为会削弱自身水下防御而被拆除,所以游戏中体现为无鱼雷。)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