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大概有十来分钟,大家才逐渐从电影的凝重氛围中走出来,重新回到了现实。
此时,会长缓缓地走到讲台前面,以低沉的声音说道:
“各位,电影已经看完了,怎么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吧,可以将小说和电影比较来谈!”
从会长的语气和神情来看,似乎也和大家一样,被电影的情节感染,显得有些沉重。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才有人打破沉默,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个男生站了起来,对着在座的各位侃侃而谈地说道:
“我觉得,电影改编得比小说好,至少我被电影看哭了,而看小说,却并没有。虽然电影的情节在原著的基本上有所改动,但是我觉得这种改动反而更加打动人。尤其是最后凶手父亲的活着,反而比原著的去世,更加具有艺术效果,可以更加深刻地反映人性,表现这种悲剧。而且,电影最后的音乐很好听,与故事情节简直太谐调,太搭配,这也让电影比小说更加令人感动,更加吸引人。”
从他的面部表情来看,的确有泪水留下的痕迹。不过,从他说话的语气来看,似乎已经从这种沉痛的氛围中走了出来,话语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在前面一个男生说完之后,随后又有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功,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最后音乐的陪衬和凶手不幸身世的呈现。在这一点上,的确比原著处理得好,或者说,在这方面电影有着比小说更优越的条件,那就是用音乐来打动人。但是,我觉得,前面的案情侦破情节,电影让人看得有些云里雾里的,显得不够缜密,没有小说那么严谨。虽然有警官最后对谜底进行揭晓,但是前面的调查和推理过程却并没有让观众清晰明了。这可能是电影在表现推理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吧,毕竟电影所呈现的内容受到时间的制约,不像小说可以尽可能展现这种逻辑推理的过程!不过,不得不说,电影仍旧改编得很不错,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能够尽可能精要地表现整个故事,已经做得很好了,比国内的推理电影好很多。谢谢!”
再之后,一个女生站了起来,声音略带哽咽,缓缓地说道:
“这部电影真的很感人!好久都没有看过这么感染肺腑的电影了!小说我也看过,始终觉得小说的情节显得有些冗长和拖沓,不够流畅,不像松本清张另外两部代表作《点与线》和《零的焦点》那么酣畅淋漓。电影截取了小说的精华部分呈现出来,而且还用了大量镜头来表现凶手不幸而悲惨的身世,使得观众更能够对凶手的杀人动机抱以极大的同情;而小说则只是以寥寥数笔带过,杀人的动机方面表现得并不怎么充分,没有电影处理得好。另外,我个人觉得,在电影最后,要是导演能够再安排一组镜头来表现凶手和父亲见面的场景,我想或许会更加好吧!虽然凶手宁愿杀人都不愿去见自己害麻风病的父亲,但是其实看得出来,凶手已经在音乐里和父亲相会了。如果能够在现实层面上相会,满足那个孤寡而凄惨的老人临终前的最后心愿,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凶手自我忏悔的方式吧!虽然这是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但是既然马上将接受法律的制裁,为什么就不可以真情流露,真诚忏悔呢?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谢谢大家!”
没想到刚才这名女生,不知不觉居然说了许多,而且,发表的观点很有创建性,从杀人动机来评论了小说和电影的优劣,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改编建议,不得不令人佩服!
从外貌来看,这名女生个子并不高,长得也比较文静,甚至显得有些柔弱,可是观点却显得十分中肯,仿佛一眼就看到了本质似的,使得教室内很多同学都纷纷投去几许赞赏的目光。
女生说完之后,第二个发表观点的男生突然站了起来,接着女生谈到的问题,说道:
“刚才这名女生谈到,应该在电影最后加一组凶手和父亲相会的镜头,但是我个人觉得,在那个带有偏见的社会,他们是没办法相见的,就像电影最后画外音所说的‘不管人生的旅途变化如何,像这样父与子的宿命,却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尽管观众十分希望凶手能够去见自己风浊残年的父亲,可是,这种相见终究是没办法实现的!或者可以这么说,正是这种相见不如不见,才更能体现人物的悲剧性,达到反映人性的目的。”
女孩再次站了起来,一副不依不饶的架势,坚持捍卫着自己的观点,说道: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