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降清案”只干系半成不到的乡绅,张青初步盘查了江南的土地后,认为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将是必行之路,否则富庶的江南也养不起二十万大军。
做好人,干不了这件事,做好人,也无法为江南总督府理财,收缴的每一两银子上都沾染上了血泪。
隆武二年(顺治三年),进入一月后,江南的河道也能见到稀薄的冰面。
满清从扬州撤走一大半的兵马,南京城又变得热闹起来,柳如是回到南京,越来越多她曾经熟识的人来到这里,有些人是为了参加科考,还有些人是为了谋取一官半职。
柳如是憎恨满清,但对收复江南的江南总督府也没什么好感,尤其是经历了前几天的那一幕之后。
这里士子成群,有人找上了柳如是,她的声望是一种粘合剂。
继开科取士之后,明年朝廷该收归各地田赋的的说法又在朝野蔓延开,首先提出这个说法的是吏部尚书张肯堂,但户部尚书马士英这一次没敢像前次那般抢风头。
朱大典又亲自站出来,喜欢赤膊上阵的作风不改,借助朝廷开科考,各地士子集中在南京的机会,各种说法沸沸扬扬,内阁大学士带头哭穷。
有人甚至公然弹劾定海王赵信私自侵占各地的粮饷,不过,这事很快被压了下去。
赵信身在杭州,对南京城的动静隐约有些不安,他没想到争斗来的这么快。
这一切背后都藏着隆武帝的影子,难怪隆武帝会选择朱大典做这个内阁首辅,在于潜县时,朱大典虽然和赵信并肩战斗过,但眼下已经成了对手。
朱大典行事毫无顾忌,继续在内阁首辅的位子上坐下去,会是个大麻烦。
这是一杆枪,赵信和隆武帝都想使这杆枪,但朱大典终究站在了朝廷那一边。
何腾蛟兵围武昌,堵胤锡连日攻打荆州,明军在两湖的战事进展很顺利,这也许是隆武帝敢再搞出点动静的底气。
如果再收复荆襄,南明与满清将处于僵持之势,双方的内部都不安稳,也许这场战事会暂歇下来,但那可不符合赵信的期望。
科考如期举行,赵信的目光一直在盯着两湖,潜往江北的夜枭营探子把清军的动向送往江南。
也许只有赵信一个人如此密切关注两湖的战事,堵胤锡在荆州城下打的很辛苦,这场战事不仅仅关系到两湖,更牵涉到赵信后续的策略。
秦逝常陪赵信闲逛西湖,他们相识八年了,又常常对弈,彼此都能猜到些对方心里的想法。
“也许我该派兵支援两湖!”赵信好像很难做出决定。
如果你真想派兵支援,谁能拦得住你?秦逝心里虽然是这么想的,但不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两湖战局的失败更符合江南总督府的要求,何腾蛟是隆武帝的依仗,是他用来对抗赵信的人选。
如果明军在两湖胜利了,这对江南总督府来说,绝对是个坏消息,当然,对大明也未必是好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有时候一场胜仗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秦逝很清楚这一点,想了想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