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律》有一条诬告者反坐,不知乡长大人是否知晓?”这个是萧羽林上一世看某个法律节目时候记住的。
记得当时是有一个大学生看见老人摔倒了,便好心的去扶老人,没想到老人站起来之后抓着大学生的手就不放,非说是大学生推倒的他,要让大学生赔钱,本来是做好事,却要支付高额的赔偿金,要不是有监控,恐怕这个大学生就真的要去赔偿高额的费用了。后来大学生接受采访时候说:我这辈子再看到有人摔倒也不会扶了。
但是这种情况在秦国完全不会发生,因为秦国法律规定: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意思就是:如果老人倒地,你在百米之内,没有去扶,你就要交出两套铠甲作为罚金,两套铠甲的价钱对于一个秦朝老百姓来说已经十分昂贵了,而老人如果讹你钱财,旁边的人一旦做出证明,老人是自己摔倒的,不是你撞的,老人讹你多少钱,就要反过来赔多少钱,这也是秦国很少有讹人事件发生的原因。毕竟这种碰瓷行为风险太大,弄不好还要赔人家钱。
乡长自然知道这条法律,不明白萧羽林为何要这么问,疑问道:“的确是有,可是人家是吃了你的粮食才卧床不起的,明明是你的错,又没有诬告你。何来的诬告者反坐?”
“呵呵,错,昔日晏子使楚,说过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乡长可曾听闻?”萧羽林听到乡长的话,反问道。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个子矮,想要羞辱他,让他钻狗洞进楚国,晏子看了一眼之后便说去大国走大门,去狗国走狗洞。楚王没办法,便让晏子走了大门。接着楚王又押上来一个齐国人来到楚国做小偷的,想要羞辱晏子,说你们楚国人是不是都喜欢偷盗啊?
才有了后来晏子这句话,目的就是讽刺楚王,我们齐国人在自己国家的时候是好人,怎么到了你们楚国就成了小偷,这难道不是说明你们楚国风气不好,好人来到你这里都变成小偷了。而我们齐国风气好,坏人来到我们那都变成好人了。
乡长自然知道这个故事,听到萧羽林的话,心中已经意识到了不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奈何张立伟是猪队友,对着萧羽林说道:“听过咋了?我们说的是粮食,和橘子有什么关系?”
“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这是种子的问题吗?不,这是土地的问题,买我粮食的人吃完都没有问题,单单你弟弟吃完就出了问题,是我粮食的问题吗?不,是你弟弟的问题。”萧羽林看着张立伟不解的表情,耐心的解释道。
“这,”如果按照秦律处理萧羽林,乡长自然可以裁决,但是现在明显是要包庇张立伟,乡长可不敢,秦国公务员犯案判得罪可是要比普通人重的。
张立伟用这个方法诬陷过多次,从未遇到过萧羽林这样说的,听到萧羽林的话,张立伟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你们是准备给我钱还是给我同等价格的粮食?”之前酿酒,萧羽林闻到酒香之后,肚子里的馋虫被勾出来了,知道张立伟家中有粮食,便打算在张立伟那弄一点粮食回来酿酒。
乡长听完埋怨的看了张立伟一眼,明明已经提醒他了,要三百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