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叶与内阁的交涉还算顺利,阁臣们都同意年后朝廷上班就行册封太子的大典。
为什么要把叶与内阁的谈话说成是交涉?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利益分配问题。
首先叶要保证内阁的权威,同时还不能过多干涉内阁的决策。
而作为回报,内阁也将绝对支持叶的各种举措。
册封太子是必须的,而魏国公三番五次加害叶的事,也是证据确凿,杨嗣昌等人唯独希望叶不要牵扯太广,毕竟徐家是功臣之后,做太绝的话,也不利于江南的稳定,而且最好是秘密进行。
杨嗣昌等人唯独不同意的就是皇太极对朝鲜的占领,因为这个口子若是开了,其他属国也都争相效仿怎么办?这是对天朝威信的极大打击。
虽然叶一再保证只是暂时的,但一番争论下来,杨嗣昌等人的结论还是,叶可以私下对皇太极做些承诺,但绝不代表朝廷。
叶无奈,只能先把这事放一放,待过了年再说。
殊不知叶这种适当妥协的态度,才是让内阁全力支持他的原因,不然恐怕就是另一种局面了。
腊月二十八这天,叶终于收到孙洞的详细报告,元亮是孙洞一手提拔起来的,孙洞直接就让他彻底消失了,而韩平则不然,处理他必须叶点头。
看着手中的这份密报,叶也不由沉默下去,他是个念旧的人,可以说火炮的出世和火枪的改良生产,韩平都功不可没,但这也不能成为他背叛的理由。
要知道这些东西一旦落到敌国手里,然后造出火枪火炮来攻打大明,还不知道得有多少军民因此而丧生,所以韩平的罪行是绝对不能被饶恕的,那怕他有天大的功劳也不行。
沉吟良久,叶最后在批示上写道:“让他走的体面点,不可牵连他的家人”
按照正常律法,韩平的行为都是要抄家灭族的,叶能做到这些,已经是对韩平最大的宽恕了。
收回思绪,注意力又集中到孙洞和胡久成都提到的那个商人身上。
难道又是徐家父子派人所为?似乎又不太像,徐家父子虽然恨自己,却也知道火器这东西关乎国家安全,是不会触碰这条线的,而且以徐家的身家,也犯不着用这种手段敛财。
不过不管是不是徐家父子所为,他跟徐家父子的恩怨,都应该做个了断了。
算人者,人亦算之。
处理这爷俩,即不需直接派兵锁拿,也不能搞暗杀那一套,要让他们爷俩死的像一场意外。
其实这件事叶完全可以不通知内阁,但徐家父子毕竟不是一般人,而且知道他们父子与叶之间恩怨的也大有人在,为了避免将来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这才提前给内阁打个预防针的。
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地位越高,也越不能随心所欲。
给仍留在江南的项彪下了几道命令后,侍卫来报,兵部尚书袁应泰和户部尚书张铨求见。
这两个都是叶的嫡系,还有两天过年了,这时候找上门来,肯定有要事相商,忙命侍卫把二人请进来。
两个人的神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