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谈进行了整整一天,两边各不相让,北莽一定要东离伏首称臣,东离坚持寸土不让。
宁幕欣牙尖舌利,颇有些要舌战群儒的意思,他趾高气扬,可气坏了东离众将。无奈众位武将都是粗人,谁也受不了这样文皱皱的官话,争论半天,所幸有罗铭带来的几位文官与他争执,才能够勉力支撑。
蒋念白一直无语,等罗铭提完了东离的条件,就铺开纸笔,一一详加记录,又添减一二,默默递给罗铭观看。
罗铭看后,觉得尚可接受,这样也算各退了一步,北莽也不会咬死了不答应。
让亲兵交给宁幕欣和燕君虞,两人看后,也都点头,宁幕欣道:“事关重大,我还要上奏折启奏万岁,等万岁亲自定夺。”
罗铭也不催促,点头道:“好,本王就在太平岭上,等着宁大人的好消息。”
罗铭端茶送客,宁幕欣却赖着不走,“若是两国交好,日后我们还要常来常往,不如趁此机会,一起共饮两杯,也好增进一下彼此的情谊。”
东离众将都烦透了他和燕君虞,要不是为大局考虑,早就拎着衣领子把他俩顺出门去了,谁有心情跟他们吃饭喝酒。
因为这样的事,实在犯不上得罪人,何况罗铭看着这个宁幕欣,并不像心胸宽广之人,万一因为这点小事,令宁幕欣心怀怨恨,在石洪升面前进谗言,搅黄了和谈之事,将多日辛劳毁于一旦,也实在是不值得。
吩咐刘喜下去张罗宴席,罗铭将燕君虞和宁幕欣让进后堂。
席间宁幕欣提出要见石方城,罗铭一口回绝,石方城是他们要挟北莽的筹码,不能有半点闪失,北莽一天没撤兵,石方城就绝不能放。
宁幕欣也没强求,问了几回,罗铭不肯,也就罢了。
东离众将都不愿与北莽鞑子同桌吃饭,推来推去,最后只有罗铭与燕君虞和宁幕欣对坐,蒋念白陪坐。
这顿饭除了宁幕欣,人人吃得食不知味,罗铭勉强敬了燕君虞一杯酒,说声:“随意,”就再也不言语。
燕君虞饮尽杯中酒,撑了半天,才将目光偷偷移向旁边,去看蒋念白,蒋念白略略吃了两口,搁下筷子,提起酒壶,自斟自饮。
他喝到第五杯,燕君虞终于忍不住,按住蒋念白的手腕,轻声说道:“别喝了!这酒寒凉,你身子受不住。”
蒋念白抽出左手,目光只看着面前一盏残酒,端起来一饮而尽,又倒上一杯,送至唇边。
自他来后,蒋念白就没有出声说过话,甚至连一个眼神都没有瞟到他身上。燕君虞轻叹一声,拿过酒壶,用内力将壶中酒慢慢煨热,重新放回蒋念白手边。
宁幕欣看着眼前一切,唇边泛起一抹笑意,没料到北莽国中人人惧怕的冷面煞神,竟会有如此柔情关切的一面。看来这个七皇子在东离做探子的时候,一定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
又过了半个月,宁幕欣带来了北莽国主石洪升的亲笔书信,上面写明,为两国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北莽同意与东离议和。
石洪升答应退兵玉龙关外,他可以不要玉龙关的管辖权,但玉龙关从此也不能归东离所属。就是建一个灰色地带,两国都可以自由在玉龙关上进行通商贸易,但都不能驻军。此外,石洪升还要罗铭亲自入北莽,到北莽都城新渝来签定盟约。
书信中着重交待的只有这两点,至于其他事,都是含糊带过,说罗铭到新渝后,还可再做商量。
送走了宁幕欣,罗铭与东离众将商议。
赵猛第一个反对,“不行!这摆明了是个圈套,你要真去了北莽,到了人家的老窝里,那还不是羊入虎口,随便人家怎么摆布都行?”
众人纷纷说是,都劝罗铭不要冒险,他们宁肯拼了,也不能让罗铭去北莽国中送死。
罗铭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答应石洪升的条件。他问蒋念白,蒋念白抿唇思量,半晌道:“你是不是想搅一搅混水,让北莽从此内乱,兄弟相残,自顾不暇?”
罗铭见蒋念白一语道破,大笑道:“正有此意!”
蒋念白并不乐观,细细捋了一遍,说道:“石洪升有十几个儿子,为争皇位已经闹得不可开交,这也是石洪升急着从东离退兵的原因,他急等着这些兵将回京城拱卫京师。如果你去了北莽,确实可以像说服石方城一样,用东离发兵支持他们逼宫造反来说服石洪升其他几个儿子。不过,石洪升老当益壮,活上十几年都没问题,再调回攻打东离的这三十万大军回京师镇守,他的那些儿子们,恐怕轻易也不敢再有大动作。”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