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九檐风铃 第三十三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张薄薄的纸片。可他居然还能动,又行走起来了......那还是他吗?

    太可怕了。我不敢去想其他人的结局。

    我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也不知还能在这里藏多久。蒋老师让我不顾一切也要把消息传出去,可我知道没机会了。我只剩最后一个选择:执行队长临行前交代的那项任务!老天,决不能放任那些东西出去。

    永别了,战友们。

    ※

    笔记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毫无疑问,笔记的主人,廖勤思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小伙子。

    按照他的记录,这支探险小队最终到达的,应该就是我曾误打误撞到过那个地方。但我跟他们走的可能不是同一条线路,到达的也不是同一片地区。因为我并没看见什么鹰嘴岩,也没见有建筑。他们到达的应该是湖对岸。

    从记录内容来看,那次考察是一场灾难。

    这本笔记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丰富,尤其是后半部分,信息量很大,归纳起来,尚有以下几点存疑:其一,廖勤思当年参加的是国家正规科考队,发生这样严重的事故,后续应该会有搜救队介入,可如此重要的遗物,为何现在才被发现;其二,由于文字太过简略,有些地方,让人无法准确把握意思。廖勤思在笔记里描述那座“不固定”的建筑,有可能就是谢老爷子提到的祭殿;其三,廖勤思竟然没有对最后看见的那种怪物进行形象描绘。是因为看不清,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令人不解;其四,那位叫蒋华的专家是否遇害,根据廖勤思的描写,得不出结论。我无法想象,他遇到的,到底是什么情况。

    本来我还对他最后到底执行了什么任务感到好奇,不过后来猜到了。在我接受这项文字整理工作的时候,当时桌上摊着一堆遗物,其中有个东西,像是老式自带电源的电话机,那其实是一部手摇式防空警报器。别看那东西不大,它摇出来的声音穿透力极强,可以发送很远。结合前面的记录可以判断,廖勤思的最后使命,就是向警戒部队示警,封锁地下通道。

    还有,他在笔记里最后提到的神秘声音,我也有印象,但说不出这个印象是从哪里得来的。当然,所有这些怪象,也可能是来自同一个原因:这是他在精神即将崩溃前出现的幻觉和呓语。我不是也有过吗?

    老谢说过,那里面有一种神秘病毒。

    那份牛皮纸地图处理起来比较容易。图上有的位置画得比较严谨,有的则比较抽象,未按实际比例,可能是为了能将这些地区纳入一张纸范围。比如图上有尖顶观、龙桥河等地理特征描述,非常详细。而图的左上角,另有一组地形标明为“秦岭”,就画得比较马虎了。在表示为秦岭的地图下面,注有三个小字:南鱼洞,可能也是指某个具体位置。从制图水准上看,我认为这是当年那个“地质勘测队”在进行培训时,学员自制的简易地图。

    这张图上唯一值得怀疑的,是那三组字符。字符三个一组,共分三行。我已经跟老谢提过这事,写这些字符的人手法纯熟,绝不会是头一次书写,一定是反复练习过,就像习练书法一样。可他(我判断是男人的笔迹)为何要反复练习这几个字符,原因可疑。九个字符下面,起初我以为是做了备注。试着复现了二十八个几无迹可循的字,却是一首七绝:通江达海壮云帆,行路不辞岁月寒。之所以能全无惧,凭我丹心天地间。无论译得是否准确,有没有出错,也不过是一首常见的壮怀抒情诗,看起来跟那三组字符毫不相关。

    直觉告诉我,那位史学究可能是个关键人物。可惜笔记里没有提到他的真实姓名,不知其身份。不过,陆羽农有资源,说不定有办法找到线索。谢老爷子也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发掘,应该知道什么人被中途调离,参加了别的工作队。我想好了,在把整理好的资料交出去时,一定要提醒他们注意这件事。

    最后是那页旧书。该页字数不多,记录的是一个叫“活尸”的故事,由于是印刷的,文字又模糊,我费了些劲才把这篇短文整理出来:

    “有古冶氏,不知何许人也。周隐王二年,迁往历阳,不与外人往来。其族人死后,葬于西山之穴,此穴入地九百尺,穴中有水,深邃无底。于其表,剋山石为室,早晚奉祠。当祭时,有涌泉自石间出,继而出鱼,巨目,状如鬼,形大于罔象。以古法,得之。当逝时,既同葬,经年,面体如生人。秦时,有死者自冢中出,平复如旧,令于长水县,其仆为干。及始皇,忽有大水欲没县,令及干皆作鱼而走,遁于水。”

    看起来,这是一篇常见的志怪故事。由于我国文化传承未曾中断,这类文字在历代书籍中收录很多。根据我的经验,现存的很多志怪故事,其实都有同一个源头,彼此相互关联,好像都是根据某些同类传闻改编而来,有的甚至就是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然而越往后,这些故事内容越不相同。因为传来传去,就逐渐大相径庭,而且神乎其神了。所以,我私下一直有个认识,认为古籍中收录的那些志怪故事,越早的版本可能越趋于真实。

    由于只有一页,且破坏严重,我无法判断这张纸的历史,也不知道它来自什么样的书籍中,但它显然是雕版印刷作品。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在古时候,有个神秘的古冶氏家族,他们有一个奇怪的传统,族人死后,要葬在有水的地下洞穴中,那个洞穴非常深,出产一种模样丑陋的鱼,那鱼比传说中的怪鱼“罔象”还要大。古冶氏族人中有人去世,就会捕捉这种怪鱼,把它跟去世的人埋在一起,死者的尸体就不会腐烂。不仅他们的遗体不会腐烂,有趣的是,在秦统治时期,还有个死去的人从墓里出来,样子跟他去世之前一模一样。他带着仆人,到一个叫长水的地方当了县令,后来那个地方发大水,县城快被淹没的时候,他和仆人就变成大鱼游走了。

    中国古代有很多有趣的书,可惜大都已散佚。我在《太平广记》和别的志怪书籍中,也看过类似的故事,人物情节却又有所不同。可以说,这是迄今我见过的同类故事中最完整,最生动的一个。可惜只有一页。

    我听见门铃响。应该是谢姚犁来了。

    —————— 第一卷终 ——————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