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九檐风铃 第三十一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此旺盛。

    不过,随着资料上的内容被重现,我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我整理这本东西,是上次龙桥河地下科考,一名队员的个人笔记。那次科考的时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候记录都靠笔写,参加科考工作的人,几乎都有做笔记的习惯。

    这本笔记,是一位叫廖勤思的年轻人写的。

    他用笔写下了自己的经历,一次在特殊年代的秘密科考活动。这是一份私人笔记,而非正式考察记录。笔记前半部分,字迹还比较工整,字里行间,透着蓬勃朝气,而越往后就写得越潦草。尤其最后几篇,字写得乱七八糟,就像医生开的处方。我们老家俗语,管那种字叫鬼画桃符。

    笔记记录的时间,是一九七三年的六到七月。也就是说,只记录了一个月内发生的事。我还在笔记本中发现了一张单页。因为跟笔记本纸张大小相近,最初以为那是从本子里脱落掉下来的,可我很快发现,那张纸其实大不相同。那是一张相当古老的纸。若不是因为泡过水,这页纸应该一眼就能被分辨出,绝非来自笔记簿上。那张纸上的字迹也跟笔记里的完全是两码事,字体很大,已经难以辨认。对大多数人来说,那已成为一张废纸。但我刚好非常熟悉那种纸张,熟悉那种印刷体。那是一张雕版印刷书页。

    如果不是因为夹在笔记里,相信那张纸早已变成浆糊了。要分辨那张纸上的字迹,又要比破译那本笔记困难得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其实都被用在了辨识那页纸上的字迹。很幸运,我认为工作完成得很好。

    我用他们提供的纸和笔,记录下了整理出来的内容,还用手机进行了拍照留存。虽然笔记里记载的事情已毫无遗漏地记在脑子里,我还是这么做了。

    毕竟是个人笔记,难免有些废话,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我必须尽量把所有内容还原完整,即便有些记录无关痛痒,也没有省去。

    做完全部工作,我拨通了老谢的电话。

    *

    这是整理好的笔记内容。在老谢来之前,我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

    6月18日,晴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是新的开始。我要在这个小本子上,记下自己执行任务的经历,加上那本学习与训练笔记,今后这两个本子,就是我参加这次任务的证明。对我来说,这次考察任务,也是对自己的重大考验。

    今天,队伍完成集结。我们结束了为期两个月的集训,现在就要开始那项史无前例的革命探索了。这次行动,由于受到保密条款约束,对外宣称是进行地质考察,所以,我们的正式番号,是东山地质勘测队。

    对于即将执行的秘密任务,我有些迫不及待了。

    6月19日,阴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今年夏季不仅温度低,还来得晚,这已经耽误了我们的工作进度。气象专家的意见,是担心地下河潮汛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再延误。大队长也表示,不必过多考虑气温的因素,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在地下深处。

    我本人倒是对气温一点也不担心,我的好朋友聂曙光也不担心。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春天。他喜欢的那个姑娘,是这次随队同行的两位女性之一。她是一名解放军小战士,也是一名护士。

    她的名字叫陈茹,我相信,这里不止一个人喜欢她。

    6月22日,阴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战无不胜的***思想指引下,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浪潮鼓舞下,今天我们正式进入地下溶洞,展开考察。

    考察队共有队员五十人,分为五个小组,每组十人,分别由各领域专家和辅助队员组成。我所在的小组,由刚从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抽调过来的文史学专家领队。考虑到专家身份特殊,上面交代,不能直呼其姓氏,要用代号。我们商量之后,一致决定,称其为史学究。“史学究”愉快地接受了这一称呼。

    正式开始前才接到通知,我们的任务只是先期探路,工作艰苦不说,还不容易出成果。也许是对任务安排不满意,不和谐的苗头一开始就显露出来。聂曙光也很不高兴,但我想他是因为没能与陈茹分在同一小组。他跟我竟然也不在同一组,这很没道理。对这种胡乱安排,估计不满意的还有史学究,他的夫人,那位比他年轻很多,总是非常安静的冀女士,也没能跟他同组。冀女士跟搞生物研究的黎教授分到一组,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必须经常交流。

    为我们进行后勤支援的,是一支著名的战斗英雄连队,有他们在地面提供安全保障,我们都感到后顾无忧。

    6月24日 天气状况不明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对我们五个青年勘察队员来说,地下溶洞就像奇妙的未知世界,处处充满惊喜。可那些专家们就不同了,他们仿佛有许多担心和顾虑,把这件本来很有意思的事,说得好像是去上刀山下火海一样。

    唐泉宏和方劲夫都是北京人,从前两天开始,他俩就对那个像体育馆一样的洞穴建筑赞不绝口。今天这两人还在讨论,说如果把国家跳水队弄来此地进行训练,那比在陶然亭游泳场强多了。我没参与他们的讨论,我对那个荒唐的古代遗迹一点也不感兴趣,我的兴趣在地下深处。包括史学究在内,几位老大哥似乎对这种“冒进”不太认同。关于这点,至少方劲夫和冯立两人跟我意见一致。不论他们怎么解释,我还是要说,革命旗帜不仅要在地面上飘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包括几十上百米深的地下,也要插上红旗。

    我们还要往更深处探索。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