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代,乌合之众的军队和正规的军队都是不能相比的,对于正规军队来说,同伴的死亡只会加重他们的杀气和复仇的怒火,能够从同伴的尸体上跨过去,继续向前冲,为同伴报仇。但是对于乌合之众的军队,大量的同伴死亡只会加大他们心中的阴影,使他们更加害怕,甚至于会导致士气全无。
赵弘的军队算不上是乌合之众,但是也算不上是正规军队,只能说是比乌合之众好一些。所以,在前有庞德一刀之威,后有官军预伏弓箭的射击,黄巾军向前猛冲的勇气基本上被瓦解了,冲锋的势头已经开始缓钝了。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黄巾军的士气已经衰落了,虽然是这样,但是毕竟人数比官兵多了一倍,如果一旦交锋,久未操练的官军也不一定能够占据优势,即使占了优势,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杨奉也是不会做的。
看到黄巾军的冲势一缓,杨奉便觉得时机到了,伸手摘下弓箭,瞄准赵弘射去。早有张曼成的例子在前面,赵弘知道官军之中有一个神射手(赵弘不知道黄忠此刻不在杨奉军中),所以对此特别注意,发觉有弓箭射来,急忙一低头,弓箭堪堪擦着头巾过去,将身后的一名偏将射死。
这一箭的威力甚大,不但将赵弘吓得不轻,更是有此一箭使得黄巾军想到了张曼成的死状,军心大震,这一箭真正击垮了黄巾军的士气。看到自己的这一箭起到了很好的攻心战术,杨奉忙收起弓箭,举起七龙三叉戟,率领官军迎了上去。
此时的黄巾军已经士气全无,几乎是兵无战力,再加上官军这边有杨奉、庞德、高顺、成廉等武艺高强的大将,这次的交锋几乎是一面倒的状况,无数黄巾军倒在了官军的刀下,杨奉、庞德、高顺、成廉四人更是无人可挡,黄巾军很快就败下阵去,杨奉趁势率军掩杀一阵,直杀到宛城城下才收兵回营。
这一仗杀敌一万两千人,俘虏两万,收缴的军械物资更是无数,赵弘仅率领两万多人逃回宛城之内,而官军仅仅只有四千的伤亡,可谓大胜。
这次的胜利是由于杨奉的合理安排和计划,一步步打击了黄巾军的士气,最后才能够以三万对六万取得了大胜,不但增加了杨奉率领官军的士气,就连在镇平收得的一万官兵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士气大振。
虽然城内的黄巾军还有十二万之多,赵弘却不敢再出城了。每天任由官军在外面叫骂,就是龟缩不出,既然赵弘不敢出城,面对高大的宛城,杨奉等人也是无可奈何。自上次之战后,杨奉将俘虏的两万士兵中的老弱病残遣散回乡,将剩下的一万五千青壮分编入各营之中,使得杨奉的兵力达到了六万人。
看到赵弘龟缩不出,杨奉也没有强行攻城的意思,在守军的数量是自己两倍的情况下,选择攻城是最不理智的做法。杨奉每日命令庞德、高顺、成廉轮流到城前叫骂一阵,自己却躲在营中练起兵来。
由于汉末一直没有大的动乱,所以官军平日缺乏训练,在遇到像黄巾暴动这样的大叛乱的时候,官军的军纪松懈和战斗力太弱的弊病一一暴露出来,虽然军纪经过杨奉的加强,但是战斗力的增强却非一天两天便可以做到的,所以,既然赵弘龟缩不出,杨奉每天除了派出一名大将叫阵以外,就是和剩下两人一起练兵,同时也是能有时间思考能够攻取宛城的计策。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