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释昙无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小说终究是小说,其中掺杂了许多人为的、有目的性和代表性的东西。作者笔墨纵横之间是非可以颠倒,桥段谋篇之时也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无定式、有因果,全凭笔者一颗心而已。

    而正史则不同了,据《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三藏法师玄奘为了钻研佛法,只身偷渡,乘危远行。用了十七年时间,行程五万里,游历110个国家,最终从古印度取回佛教经典657部,佛舍利150余粒。

    后来玄奘偷渡之过被李世民赦免,并奉为全国佛教领袖,他也由此成为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之功德,不在取经之艰辛,而在译典之流传。回国之后,他利用二十年时间,共译出大小乘经典75部1335卷,数量之巨、质量之高、流传之广,迄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即便在整个世界翻译史上,也是公认的第一人。”

    “姥爷,跑题儿了吧?说的是昙无竭,怎么讲着讲着就跑到唐三藏这儿来了。”姥爷呵呵一笑,“这只是个铺垫,昙无竭是我国赴西天取经的第二人,整整比唐玄奘早了209年,而且,在我看来他更伟大、更值得人们敬佩!”

    “昙无竭,又称法勇,俗姓李,幽州龙城人,十多岁就出家修行于燕国皇家寺院龙翔佛寺,修炼苦行、履业清正、神悟绝伦、未及具戒、便精往复,被叹为奇器。

    他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高僧法显等人曾去西天取经,遂发誓效仿躬践佛国。遂于北燕太平十二年,也就是公元420年,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此时,距中国取经第一人法显西行之时,只晚了21年。

    他们从燕国都龙城出发,途径今天青海湖、甘肃河西走廊、穿越新疆,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最终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遍访名师、潜心修行、礼拜佛陀圣迹,取回梵文《观世音受记经》。

    数年后,从南天竺国搭乘商船,漂印度洋,过南海回到国内。此后他将求得的佛经译成汉文,为世人传诵,并被收入《大藏经》中。他还把在古印度游历见闻写成《历国传记》,只可惜此书隋唐之后便失传了。”

    “这也没什么惊险的呀!”趁着姥爷蓄烟斗的功夫,我说道。

    “虽然,从求取佛经的数量上,昙无竭远不及唐玄奘,也不如法显的6部24卷。但是,他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朝圣明志的决心,应该永留青史。

    纵观历朝历代,不论哪一个宗教流派,要想兴盛弘扬,都必须以国家为后盾,取得统治者的支持。就拿唐玄奘来说,虽是偷渡,与律不容,但他要是不在高昌国与国王麴文泰结为异姓兄弟,高昌举全国之力,准备了折合一千五百匹马,足够他20年的给养经费,并选派了官员和二十四名随从,沿途以国书通路。

    要是不在西突厥领地,受可汗王倾囊相赠和军队护送,得以安全横穿中亚大草原。要不是还有焉耆国、怛蜜国、活国、迦毕试国等等在人财物方面的鼎立支持。玄奘取经,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样子和结局了。

    而昙无竭一行众人却不同,他们是只凭一己之力,完成了这一壮举。期间,这25名西行取经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二百多年后,唐玄奘西行的路线也是依据昙无竭传记而定的。可以说,他开辟了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通道,并为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昙无竭,昙无竭,我轻声地念着这个既遥远又陌生的名字,他必然与姥爷要讲的事情有着很大很密切的关联,否则,不会这么大费周章的。那到底是什么关联呢?我仔细地回想着刚刚听过的每一个环节,霍地《历国传记》和龙翔佛寺就映入了我的脑海之中。这不正是我带出来的书和见到的寺院名字吗?难道,难道这还与我有关系……

    姥爷接着说,“在你多次回忆棺材山遇险时,都提到过那里可能皇陵,或者至少是个王陵,也间接提出了疑问和佐证。这些疑问和作证,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思路,为最后弄清楚棺材山的谜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你干的非常好,非常漂亮,这说明你长大了,可以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了。”姥爷竟然鲜见罕有的夸奖了我。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