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订阅一下,因为这订阅,也花不了你几元钱,但正是这几元钱,却可以让书生得到春天般的温暖,予人玫瑰,留有余香,予书生订阅,那就会给你送来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和“极品”享受啊,拜托了,订阅一下吧!
孙承宗的故事被刘正这样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为官处世之道太难了,在这样的世道里,经商挣钱不是最难得,最难得就是人事,而做官之道说到底,就是人事之道。
从一开始的七品官,到刑部尚书,他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才做到官居一品,最后还被皇上嫌弃,受不过后,乞求还乡,养老。
不过,金子在哪里都是发光的,按照大明历史轨迹,如果今年孙承宗不来汉中,明年感到国事飘摇的朱由检崇祯还会将他召回去,咨询国是。
麾下。
卢象升是被朱常浩运作来的,通过十万两银子换来的,不过,这事情却不敢给其名言。朱常浩也相信,卢象升以后也会知道这事的,不过,在他知道的时候,那已经迟了。
因为在那个时候,朱常浩相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王霸之气,一定会将卢象升迷得神魂颠倒,就是让他走他都不走。
在这里声明一下,将卢象升迷得神魂颠倒,不是说朱常浩是“受”,卢象升是“攻”,况且,朱常浩的那方面取向正常,也不是一个牺牲男色来拉拢人才的人。话说回来,就是朱常浩想献身,卢象升都不干。
因此,这卢象升的事情,刘正基本上就是一言而过,下来,他就开始介绍宋应星了。
只见刘正说道,“诸位,说起这宋应星,我是非常佩服的,唉,他命途多舛啊。
宋应星在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二十八岁时考中举人。现在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四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虽然说他鄙视那些中进士的人,不过,他心里还是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进士老爷,但屡考不中,也就心灰意冷了。
说起来,这还是由于国事被奸人所左右,国之社稷蒙尘,因为宋应星幼时先学诗文,又学经史子书,接受塾师教育。
他喜欢游历,和哥哥宋应升等人结伙游历的地方有县城北的狮山,再往西北五十里的越王山。越王山南的会埠,有宋家的大片地产。
县城西一百二十里里的百丈山,是全县最高的山,山上有百丈寺等名胜古迹,有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们的诗文碑刻。北乡以东是新建的,那里有宋家的亲友。再东行八十里里是省城洪都府。
还有天赋不错,自幼聪明伶俐,几岁就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和长辈们喜爱。
在万里三十一年(1603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在南昌府刊刻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熟读此书,这对他后来写作《天工开物》很有启发。宋应星还喜欢曲词乐府、作诗。
宋应星青年时代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花在了科举的应试上。
在万里四十三年,宋应星和宋应升到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参加这一年乡试的江西考生有一万多人,但中举的却只有一百零九人,宋应星名列第三,宋应升名列第六,奉新县考生中只有宋应星兄弟二人及第,又名列前茅,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奉新二宋”。
宋应星弟兄受到了乡试成功的鼓舞,当年秋天,他们就前往京师(今北京)应第二年的会试,但是,二人都是名落孙山。宋应星弟兄决定下次再去参加会试,为了做好应试准备,他们就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
当时任洞主的是著名学者舒曰敬。
这舒曰敬,字元直,号碣石,南昌人,万历二十年中进士,奉于桑梓讲学。
万历四十七年,宋应星弟兄和舅父甘吉阴进京会试,但二兄弟仍未及第,但他们以为第三次可以成功。
天启三年,宋应星弟兄第三次进京会试失败。
去年,也就是天启七年,宋应星弟兄第四次进京会试失败。现在宋应星已经四十有一,过了不惑之年了,现在,在洪都府写一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从先秦到我们大明,两千多年来的第一本格物致知之书,据王爷说,这本书现在已经命名为《天工开物》,不说别的,从这书名上来看,就底蕴不浅啊,这《天工开物》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