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后,天空持续放晴,气温稳定上升,长江以南进入了繁忙的春耕季节。由于江南省是全国的产粮大省,云滨又是江南省的产粮大市,因此,对于春耕的报道,这一时期就成了《云滨日报》报道的重点之一。
最近几天,纪小川跟着沈洁茹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跑了一圈,写了两篇应景报道。
一圈下来,纪小川便发现,在田里劳作的,基本是上了年纪的人。田间地头,很难见到年轻人的身影。好在现在种田基本实现了农机化,犁田、平整、插秧这些体力活,基本是机械操作,有专业化服务,花钱就能雇到,到也不会耽误农时。
回到报社,第二天就是五一节,报社放假三天。当天下午,纪小川就离开报社,乘坐长途客车回到了东祁县的家里。
在家里,母亲唠叨最多的,就是纪小川的婚姻大事。
纪小川不以为然地说:
“妈,你急什么啊?”
母亲说:
“还不急啊!你以为你还小,都过了二十四了,吃二十五岁的饭了。你看看你表弟有智,孩子都会走路了。”
母亲提到的有智,是纪小川三姨的孩子,比纪小川小两岁。表弟结婚时,纪小川请假回来吃过喜酒。婚礼上,就见到新娘的肚子就挺得很高了。
纪小川无语地看着母亲,心想,我怎么能和表弟相比呢?他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又没有什么事业追求?
母亲也许看出了纪小川的这点心思,嚷道:
“你不就是比他多读了几年书吗?老是把事业挂在嘴上。如果没有事业,难道你这辈子就不结婚啊?你告诉我,是不是心里还惦记着那个林晓珊?”
纪小川的脸顿时黑了下来,不耐烦地说:
“妈,你还有完没完,老是提她干什么?”
母亲说:
“怎么,我现在说一下她你就烦了?当初,我早就告诉过你,她和你不是一路人,走不到一起的,可你偏不信。”
纪小川烦躁起来,恼气道:
“妈,你烦不烦啊?”
母亲说:
“嫌我烦,你就带一个女孩子回来啊!要不,妈给你在县城找一个怎么样?”
纪小川不想与母亲争执,找个借口躲了出去……
5月3日,吃完中饭,纪小川开始整理行装,准备返回报社。正在整理时,母亲从楼上提下来一个大塑料袋。
纪小川拉开袋口一看,里面有一个纸盒、一块用黑色塑料袋包着的腊肉、几个豆腐丸子。打开纸盒,里面是糯米和鸡蛋。
母亲说:
“儿呀,这些是乡下的亲戚送来的,都是自家做的。城里人现在时新吃乡下的东西,你带给你沈洁茹姐,是妈的一点心意。难得你有这么好的姐姐照顾,妈也省了很多心……”
回到云滨,纪小川直接去了沈洁茹家。见纪小川提了一大袋土特产过来,沈洁茹嘴上虽然说着客气话,埋怨纪小川的母亲见外,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在沈洁茹家吃完晚饭,沈洁茹便告诉纪小川,明天有一个重要的随行采访任务,早上在市委大院里集合。今晚早点睡,别误事。
纪小川问道:
“姐,跟谁随行?”
沈洁茹想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
“新到任的市委书记董向前。”
纪小川一听,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半晌没说出话来。
传达完通知,沈洁茹告诉纪小川,这次报社派出的是一个三人报道小组,组长是谭知耕,组员有沈洁茹和纪小川。
接着,沈洁茹就反复说明这次随行采访非比寻常的意义,反复叮嘱纪小川在随行采访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采访纪律。一再强调,这是董向前履新后第一次在全市人民面前公开露脸,出不得半点差错……但沈洁茹没有透露让纪小川参加报道小组的原因。
回到宿舍,纪小川心里仍然疑惑不已。因为他知道,这次随行采访,在本市属于最高规格的随行采访,自己才做了几个月的见习记者,哪有这个资格呢?
其实,资深记者都知道,市委、市政府办公室都有一个名册,上面有一长串记者名单。能够进入这个名单的,自然都是云滨市新闻界的资深记者和编辑。比如电视台有蔡文凯、肖琳,日报社有谭知耕、胡有民、沈洁茹等。但具体派谁,一般还是由媒体决定。
纪小川虽然心里惊讶和疑惑,却对沈洁茹的郑重其事有些不以为然,嫌她啰嗦。心想,姐,吓唬我呢——没吃过猪肉,难道没看见猪走路?
说起来,在纪小川的心里,虽然自己走上社会的时间并不长,初为记者也没有随行采访的经历,可耳濡目染,也清楚这类活动是怎么一回事?
说句不好听的话,所谓的视察,不就是新到任官员的例行巡视,到自己新的领地上走上那么一圈,宣示权力。至于表面上说的调研,全是扯蛋。
谁都明白,上级领导兴师动众地到下面去,根本就看不到、也听不到多少真实的情况。因为下面的官员早就把一切都设计好了、准备好了,让领导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不到什么听不到什么,都策划得仔仔细细。整个考察过程,就像导演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