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据说是由皇上老师张无忌作曲填词的歌曲非常好,朗朗上口,百听不厌,具有提升士气的效果。那些学唱的士兵们没有抵触,反而投入极大的热情。
“好铠甲!左督师这副甲胄只怕价值万金!”
“好耀眼!都说铁甲有几十斤呢,这些大明将士穿上后还能健步如飞,果然是强军啊!”
“真是一群好汉!此番出征绝对能胜!”
许多百姓兴致勃勃的讨论起明军那套看上去非常豪华的装备,这叫左冷禅和苏宁更加蛋疼,因为他们穿的那些玩意儿是电影道具,全都是制作的,外面喷一层金漆银漆,只是看着像而已,根本没什么防护的功效。
这些假道具铠甲在身上轻飘飘的,让所有穿上的人都心里发虚,没有一点安全感。
尼玛不要只是弄些表面功夫好不好,这玩意儿闹不好可是会死人的,我们可不想当第二个萨尔浒之战倒霉的杜松。
《精忠报国》唱完,万人大军接下来唱的就是左冷禅最喜欢的一首歌。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辽东。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1985年)的主题歌,歌曲原唱:骆玉笙词作者是林汝为,作曲雷振邦雷蕾、温中甲。
其旋律是采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其旋律激愤、高亢、悲壮,节奏自由;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中国人民为雪国耻不怕流血牺牲、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也符合现在大明百姓的心情,毕竟建奴这些年在辽东祸害了多少汉人,京城里就有从数次屠杀里逃难的幸存者,听到这首歌想起遇难的家人,不由得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跟着唱起来。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辽东。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个辽东来的老者唱得泣不成声。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另一个也是逃难来的中年人气愤难平,血灌瞳仁,恨不得和大军一起去厮杀。
“此曲堪比屈原的《国殇》啊!”一些秀才模样的人击节叫好。
因为京营的官兵都是北京城的人,家眷全部在这里,也算是四九城里的子弟,唱起这首歌时,和围观的本地百姓很有共鸣。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
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虽然这种唱法出现的时间比原本早了点,可是既然后世能在这一带流行起来,那一定是根据京津这里老百姓喜好而逐渐发展而来的。
这调子以前没听过,可是京城里的百姓也怪了,为什么就是听着觉得有这么一股子皇城根儿下的神韵,虽说没有从辽东那里逃难来的人有感同身受的仇恨,也随后有人跟着调子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