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过背离当下的文坛,这由不得他不激动。
“老师,我想让诗文复古。”罗彦这句话说的乱糟糟的,虽然努力想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但是明显在这个时候他没有办法完全表达出来。
“坐下,慢慢说。”指指旁边的椅子,陆德明说道。
听从自家老师的建议,坐下长舒一口气之后,罗彦开始仔细解释:“老师也知道,弟子在这半年里读了不少书,所以前些时候有些得意忘形,在长安城里逛了一圈之后,想效仿左思的《三都赋》,写一篇《长安赋》自娱。然而写来写去,实在是感觉这骈文意少言多,太过华丽,有违我儒家精义。所以,弟子想一改当前这文章的靡靡之音。”
“你可知道,你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吗?”陆德明没有正面回答对罗彦想法的态度,反而是问罗彦。
“这个是自然。自六朝以来,文学奢靡成风,长此以往,儒家危矣。只是这么多年,这种文风甚嚣尘上,不但是普通的学子,便是五姓七望这些世家的子弟也是如此。弟子现在要是这么做,恐怕会被千夫所指,成为文坛的异类。”罗彦看的很清楚,当下如果急于文学改革,自己绝对会被世俗洪流磨的渣都不剩。
“那你打算怎么做?”陆德明这会儿还是没有表态。
“苦读二十年,养望二十载。”罗彦可没有那个胆子说自己几年之内就把这个事情给搞成了,毕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之后,后继乏力,导致晚唐的时候文风又是各种奢靡,这才有了宋代的古文运动。好在宋代人才辈出,所以这件事情还真是给办成了。
罗彦再怎么说也就是一个人,如果他侥幸能活到六十多,可以遇上陈子昂这些人,那么还有些把握。对于这件事情,罗彦是打算花一辈子时间去做的。
至于苦读和养望,罗彦也是参考了王安石的做法。
这位宋朝名相,政治上的事情不多说,但是他对当时士林的号召力可不是一般的强。这声望就是二十载苦研经学,不断著书立说,才能够达到的。
罗彦准备走的也是这条路。
他之所以这么自信能走下去,只是因为,自己能够在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时候做出贡献,那么到时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李世民,之后再上行下效。这样加上罗彦自己的亲力亲为,想必效果会好很多。
最为重要的是,他今年也才十七岁,就算是二十年后不成功,只要注意一点身体,还有更多的时间去努力、
虽然这没有争霸天下那么刺激,而且还会借助系统的帮助,但是想一想,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变一个时代的文学走向,那对于一个文人来讲,简直就是最大的成就。
听到罗彦并没有像一个愣头青一样,直接想到就愣是往上冲,而是准备徐徐图之,陆德明很是满意。而且这个徐徐图之的时限放的很长,足足有二十年。按照罗彦现在读书的认真程度,到那个时候不说阅尽天下书,博览群书是肯定的了。如果再能仔细研究经学,那么到最后自成一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能这样想,老夫很欣慰。但是老师要提醒你的是,你不论想要做什么,不要忘了根本。既然你承认自己是儒家门生,那么说到底,经学才是最重要的。一切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个根本。”
顿了顿,陆德明又说道:“你的打算,在没有完成准备之前,不要再跟其他人说。还有,既然是想一改当前的文风,首先你要会做而且要做好如今的文章。你的进士科文章胜在言论惊奇而且比较务实,但是想做好你想做的事情,先去学习写骈文。嗯,以后,多去孔助教的府上走走。”
很明显,陆德明同意了自己弟子的想法,而且比较支持。不然也不会说这么多话,还顺带支了招。
至于让罗彦多去孔颖达的府上,那简直就是当下最重要的提点。
要说如今对这靡靡之音最不满的,肯定就是孔颖达。当前的文风可是与儒家精义严重相悖。作为孔子的子孙,对于这样的事情能忍得下去才怪。要说孔颖达如今做的努力,确实是默默无闻,但是到了李世民继位之后,由他编修的《五经正义》,看过了之后就知道孔颖达这些年绝对是没有闲着。
恐怕苦读书的,也就罗彦能和他相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