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这个设想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谢绾为了获得步枪的优势,而推动合金钢、无烟火药的出现,让机枪的诞生突破了最后的限制。
工程师们首先在一支谢1825型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抛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座力。
后来,工程师们根据此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枪管短后座自动射击原理。为了连续供弹,他们制作了一条长达六米的帆布弹链。
这款机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身重三十公斤,理论射速为每分钟六百发,可以单发和连发。但缺点是枪管会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需用水冷却。
不过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还剑走偏锋拿出了另外一款机枪,用手摇纯机械的方式上膛,将单支枪管设计为六支枪管转轮样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单支枪管的发热问题。
谢绾看着这款手摇式机枪有点感慨——即使自己推动了枪管材质技术的跨越式进步,让气动式马克沁机枪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加特林机枪仍然顽强的同时诞生了。
这两款机枪的优劣势很明显,气动式机枪自动化程度更高,结构简单、重量轻、携行方便的优势;而手摇式机枪利于散热,这就让射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虽然笨重,但以介于机枪和野战炮之间的高速射击武器出现,是对机枪的有效补充。
于是谢绾让那位搞小发明的工程师自己去组了个团队,专门研究如何降低手摇式机枪的各种弊端——重点就是使用电动装置取代手摇动作消除机枪不稳定的问题。其他工程师则继续完善气动机枪,并让鲁尔化学实验室参与进来,进一步强化枪管质量,以使机枪能早日用于实战。
有个段子说,自从加特林出现,游牧民族就变得能歌善舞了。
即使不完善的两款机枪,射速都能达到每分钟六百发子弹以上,人海战术将变得毫无意义,这将深刻改变战争的形态。
在演示过程中,包括毛奇等军队将领对气动机枪的攻击效果赞不绝口,但也认为这对弹药的消耗量实在太巨大,明显不少是浪费掉的。如果能有一批中等水平的狙击手,杀伤效果可能还更强。
谢绾笑道,
“我们莱茵国小人少。你刚才的意见我倒觉得该反过来看,如果有几部这样的机枪,五六个人就能发挥出三五十个狙击手的杀伤力,那浪费一些子弹,真的不算什么。我宁愿想办法推进子弹的生产效率。”
当然谢绾这话也有强撑机枪的意思——再怎么高效生产子弹,这种机枪对资源的浪费也是惊人的,如果不能通过战争换回足够的财富,确实不值得使用。
有时候确实分不太清是人对资源的渴望推动了武器的进步,还是武器的进步增加了人对资源的渴望。总之在机枪越来越接近实战化的脚步中,包括谢绾在内的莱茵内阁官员和军队将领们,越发看欧洲以外的世界不顺眼了——当你手里拿着斧子,你看谁都像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