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两,十多年以后,在邹汉勋主理、南洋镇配合的情况下,清国海关税总收入达到了两千万两,成了清国财政收入的擎天一柱。
在此期间,他还将自己在西方的所见所闻和对清国局势的担忧,正式成文《海外观局论》,上书刘韵珂和朝廷。对清国的积弱作出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并提出了效法西方以自强的建议。
朝廷对鸦片战争带来的教训领会并不深刻,此文一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弹。很多京官认为这是大逆不道,攻击朝廷。但道光帝念在邹汉勋功勋卓著,且文章也是一片赤诚,只是口谕训诫了几句。
各地方官员比起中央的官僚,更理解邹汉勋的《海外观局论》乃是正论。当他们看到朝廷并未处罚邹汉勋之后,心领神会,纷纷私下与邹汉勋接触,希望能够用关税和海外关系支持建设近代企业,尤其是“枪械”、“火炮”、“战船”的制造厂。
自此后,建设航运设施、统一全国邮政、支持幼童出国留学、倡导中国派遣驻外使节、组织参加万国博览会……
谢绾自己也没想到,他原本只是想培养一个懂得近代财政、关税的有用之才,却成了此后清国洋务的启蒙者。
由于邹汉勋逐渐位高权重,身边也聚集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这些人最初出仕时多在浙江、福建,许多还是商人出身,所被人私下称为“闽浙党”,更因为包括闽浙总督刘韵珂在内,大多不是走正途科举出身的干吏,又被蔑称为“拔贡党”。拔贡党中著名的成员,有魏源、李善兰、徐寿等人。
魏源此时也是拔贡出身,虽然后来中了个举人,出身还是不太好。他此前为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鸦片战争中裕谦殉国,清国求和,主战的魏源也就辞官归乡。
二十多年前,谢绾寄给他的书,辗转到了邹汉勋手里,让邹汉勋有了一番际遇,魏源却在乡间失意郁闷。两人乃是旧相识,邹汉勋到福建任职后,俩人又联系上,自然一番唏嘘。
邹汉勋把此前谢绾的书以及后来在莱茵又带回清国的书借给魏源,鼓励他著书立学。
第二年,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以邹汉勋的书籍为基础,编成《海国图志》五十卷,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只是相比原时空,这部书精准得多,避免了许多长期误导清国上下关于洋人的谣言和迷信。
《海国图志》成为拔贡党的科普读物,魏源由此也成为拔贡党的中坚与领军人物之一。
李善兰、徐寿也是屡试不中的落地读书人,在数学、化学、物理方面有特别的兴趣,在鴉片战争失败后,更是对西洋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干脆放弃科举,在邹汉勋的支持下,全身心投入西洋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理解、研究当中,成为清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领袖。
拔贡党虽然受到朝廷警惕、旧官僚排挤,却因为有钱、与南洋镇和洋人交好,同样逐渐成了气候,不可避免的成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