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复杂,一切都还在我掌控之中,希望英国能一如既往的支持我。”
这句话后来被英国情报部门解读为,谢绾个人虽然一直希望和英国和平,但莱茵国内,尤其是军方不太受控。在当前找不到更好的代理人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决定继续和谢绾合作——虽然谢绾已经暗中把枪口指向英军,并做好了被英军报复的准备。
接踵而来的普鲁士密使则有点像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意思。看到谢绾没事,反而有点失落。他们大概觉得,毛奇就算不杀谢绾,也不该释放他。谢绾倒是笑嘻嘻的接待了他,
“谢谢国王陛下和王储殿下的关心,我身体还不错,也请转达我对两位的问候。”
谢绾想了想又说,
“希望他们在前线的战事顺利,我实在拿不出军队协助,莱茵本土也危在旦夕,哎。”
自从毛奇部进入汉诺威后,别说普鲁士人,就连谢绾自己的斥候都不知道这八千人去了哪里,要不他也不会中毛奇的夜袭。
路德维希之所以逼英国人开战,除了想豪赌一把普鲁士国运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知道谢绾手里有装备精良的两万莱茵军。路德维希当然无法控制这支军队,但他却非常有把握这支军队最后一定会与英国人为敌。
这是因为谢绾、鲁尔财阀作为外国统治者,在莱茵的统治唯有依靠工商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而这两者是德意志统一的坚定支持者;其中,莱茵现政权最核心的支持者基督教民主联盟,在莱茵实现共和制之后,工作方向就变成积极向全德意志输出价值观,成为谋求“自由主义统一德意志”的狂热分子。就算是独裁者也必须要为自己背后的利益集团说话,何况谢绾还远不是个独裁者,顶多是个操纵内阁玩弄议会的政治强人。
路德维希比谢绾自己更了解他的作风,知道他不喜欢打仗也不关心统一,也知道他无法控制莱茵国内的统一呼声,这两种矛盾在战时很容易激化。所以他派罗恩接触毛奇,希望撺掇他带兵起义,这样不仅能得到莱茵的军队,搞不好能把谢绾一勺烩了。只是他没料到,谢绾比他想的还滑不溜手,发现局势不对,马上改变政策,然后立即开始着手修补因为政策剧烈变动而产生的副作用。
谢绾虽然已经知道路德维希策反毛奇,但并不知道路德维希的全盘心思。他隐瞒毛奇部已经向英军进发的消息,一来这是军事机密,尤其是偷袭战;二来他也希望普军能够在无援的情况下拿出点绝地求生的精神,跟英国人再打两场硬仗,帮毛奇减轻负担。
但这却让路德维希寝食难安,因为现在的状况让他始料未及——毛奇起义了,也抓了谢绾,却又放了;军队进入了汉诺威,却没有投靠普鲁士,到目前还不知所踪;普鲁士使者说,谢绾又一次强调不会支援普鲁士。
这一切是不是意味着谢绾不仅重新控制了莱茵军队,而且下定决心不会参与德英战争?没有两万莱茵军,自己该怎么办?
路德维希犹豫再三,不得不考虑后补方案:
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改变之前与德意志联邦其他国家妥协的姿态,强硬要求全德行动一致对抗英法。此前克劳塞维茨已经表现出这样的倾向,现在是时候动用一切力量胁迫所有联邦把家底都掏出来打仗的时候,谁不跟着干,就灭掉谁。
温情脉脉的德意志大家族时代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