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儿中午,饭前先放一挂鞭,然后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这种大圆桌是当时的标配,可以折叠,整个桌面可以靠在折叠后的桌腿上,方凳也是同样的折叠方法。
那时候,陆野家的地面铺了一层地胶板,黑白格图案的。
在大部分家庭还是水泥地的年代,能铺地胶板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木地板,94年的时候一般人根本没见过。不是没有,而是很少有人用,因为94年之前没有带漆的木地板,而且地板的块也大。
午饭的时候一大家子人挤在一张桌上,小孩和女人的位置靠前,男人坐的稍稍靠后一些。
孩子们着急出去放鞭,吃的快,开饭没一会便吃完了。
女同志不喝酒,吃完饭下桌准备张罗年夜饭。
最后桌上只剩下喝酒的男同志们喝到了下午两三点。
喝完感觉良好的同志看电视,不胜酒力的同志睡一觉。
那时候陆野家还没有有线电视,看电视靠的是电视机上摆着的一个小天线,信号不好的时候就挪一挪天线。
......
陆野的姑奶和姑爷下午带着小姑回去了,姑奶的年夜饭得和姑爷的父母一起吃,初一白天还会再来串门。
到了晚上,陆野的奶奶把在外面放鞭的孩子们喊回来,该吃年夜饭了。
年夜饭前还是要先放一挂鞭,因为很多家都这么干,所以年三十儿的饭点是放鞭炮的高峰时段,此时的鞭炮声那是一浪接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
吃完年夜饭,大家打会扑克,等快到八点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等着看春晚。
一曲《千秋万岁为大年》拉开了春晚的序幕。
这一年的春晚一共有三十九个节目。
看了会春晚,老叔带着孩子们去外面放了会鞭,放完回来接着看春晚,看会再出去放鞭。
放鞭的时间点一般在演完小品之后。
春晚的小品火啊!老少皆宜。
只要电视里一演小品,各家各户就会有人在屋里扯着嗓子喊:“演小品啦!快过来看啊!”
然后正在忙着下棋、打扑克、包饺子的人们就会放下手里的活,一溜烟的跑到电视前看小品,看完小品再接着忙活之前的事儿。
十二点的时候,春晚的舞台上会开始倒计时。
随着倒计时的结束,父辈们开始拜年,然后是孙子辈。
从老大开始,爷爷奶奶端坐在椅子上,大爷带着大娘先磕头,说:“爸!过年好!”
然后再磕头,说:“妈!过年好!”
接下来是陆野的父母。
再接下来是陆野的叔叔和姑姑。
父辈拜完年就轮到了小辈儿。
小辈拜年自然是大孙子陆野领头。
说来奇怪,父辈磕头,孙子辈鞠躬,陆野一直没明白这里面的玄机。
父母拜年什么都没有,陆野这辈分的拜年有压岁钱。
陆野从奶奶手里接过一张灰色的百元大钞,直接揣进兜里。
然后依次给大爷、大娘、父母、老叔、老姑拜年,各个给的都是百元大钞。
94年的时候,一般家孩子拜年给的都是十块二十块的,给五十的就算不少了,像陆野家这种都给一百的其实是比较少见的。
这时候,陆野父辈哥仨都做生意,经济条件比较好。
哥仨每逢过年年过节的时候都会给奶奶钱。
除了年节,陆野的父亲每个月还会给奶奶五百块钱,这是陆野的伙食费。
(94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380元左右,大城市高一点,二线城市月平均工资也就300元左右。)
再加上陆野爷爷的工资“充公”。
零零总总算下来,陆野奶奶一年的进项也不少。
奶奶一辈子节省惯了,省下来的钱自然亏待不了还在上学的姑姑,所以姑姑的腰包也是挺鼓的。
初一刚开张,陆野就先进账五百。
陆野上辈子接的压岁钱自然是都被父母给没收了,这种大额的压岁钱父母是不可能让孩子自己拿着花的,孩子还太小,不能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但是陆野这辈子不同了,陆野利用当上班长的机会,以锻炼财务管理能力为由开了张存折,今年的压岁钱进了陆野的兜,别人肯定是掏不出来的。
拜完年,大家一起吃顿饺子,过零点这顿饭是新年的第一顿,吃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辞旧迎新,包住福运,大吉大利。
吃完饺子,散场,白天接着再聚。
虽然是半夜才睡觉,但初一早晨大家还是起的很早,昨天的原班人马初一上午九点就全都到齐了。
从姑爷姑奶那又赚了一百元压岁钱。
放鞭、打扑克、打麻将、吃饭,过年其实来来回回就这几样,电视里重播春晚。
初二,该去姥姥家串门了,姥姥家在农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