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泰二年,当梨花岛的基本建设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东方画锦和宋词腾出手来,亲自带着工兵小队,把离梨花岛最近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岛屿,在边缘地带,都布置上了地雷。
工兵小队是专门负责埋雷、排雷和挖雷的,一共只有十人,是由宋词和东方画锦的心腹手下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是绝对忠诚可信的。地雷的事情,目前也只有少数的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话说,宋词的智慧,可真不是盖的。东方画锦“发明”了土地雷,他弄明白原理之后,动手改造了一下,竟然提高了地雷多很多性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改造过后的地雷,在埋到地里之后,只要清楚埋雷的位置,还可以随意的挖出来,而且还能保证绝对的安全。
当然了,不了解地雷奥秘的敌人,如果敢动手去挖地雷,那是肯定要吃大亏的。不说是敌人了,就是自己人,敢动手去挖,也少不得要被炸飞了去。
大大小小的岛屿,一共有三十五个,其中面积小于三百亩的岛屿有十九个,这些小的岛屿并没有设立哨所,只种植了树形高大的果树,以及没法藏人的花生,如此就是有人上了岛,也没法隐藏身形。这些岛屿,都在岛的四周围埋上地雷,只留一个很小的出入口。这个出入口,没有围墙,也没有门什么的,布置得十分隐秘。不是自己人,不是负责这一片区域的那一个小组的人,以及负责巡逻的将士,根本就不知道入口竟然会在那一处被藤蔓掩映的地方。
余下的十六个岛屿,其中有五个岛屿,面积都超过了两千亩。这些岛屿,离梨花岛都不算太远,最远的坐船也不过半个时辰。十六个岛屿,成扇行分布开去,好像将梨花岛拥抱在了怀抱里似的。而且,岛屿跟岛屿之间,都相隔的不远,可以遥遥相望。
换言之,只要将这些岛屿牢牢的控制在手中,那么梨花岛的安全,就有了保障了!再不济,这些岛屿可以作为观察哨,可以及时发现敌情,快速向梨花岛示警。有了准备,以梨花岛如今的实力来看,敌人是根本讨不到便宜的。
如今的梨花岛,除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情况很差的人,以及五岁以下的孩子,可以说几乎全民皆兵。男女老少,在农忙过后,都会积极的投入到练兵之中去。
四十五岁以上的人,组成老人团,每个人也就学那么一两招适合自己的,很管用的对敌招式。然后,适当的锻炼自己的耐力,提高身体素质。锻炼一下反应能力、应变能力,以及遇上敌人突袭的时候,到底要如何做,如何可以避免伤亡,又可以有效的打击敌人,保护家国。
五岁到十岁的小孩儿组成儿童团,每天一早一晚,集合起来,在环村的那条林荫路上,跑个一圈,锻炼身体。每个村庄都有一条环绕村庄的林荫路,可供村民散步、跑步锻炼身体,一圈大约有十里左右。
跑完之后,稍微休息一下,会有驻扎在附近的军营里的人,过来进行武术指导。顺便,这个武术指导,还会每天教儿童团的人识五个字,算是顺便扫盲了。
十一岁到十五岁的少年,组成少年团,每天一早一晚除了要绕村跑上两圈之外,每天也有人来指导他们习武,一天认十个大字。十六岁到三十五岁的,直接就组成民兵,每天出了种田种地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练兵。这些人,没有战争发生的时候,就是农民;一旦有敌人来袭,这些民兵就可以马上放下锄头,拿起弓箭、红缨枪和刀剑等武器,化身为勇敢得用的战士。
城市里的少年儿童,打三岁开始,就必须进入幼儿园、小学,读书习武。大户人家,勋贵世家,都对儿子特别的宠溺,又打小长于妇人之手,过分的溺爱纵容,所以养出许多的纨绔子弟来。
都说“三岁看到老”,三岁的孩子,差不多就是定性了。所以,必须扔去学堂,让夫子去管教,也让孩子们在日常的交往之中,在夫子的教导下,在自己和外人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友谊的摸爬打滚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而事实上,从秦国开国之初,就定下了“一年义务教育”的国策。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办了很多义务教育学堂。家境贫寒的人家,凡事满了六岁的孩子,都可以送去学习一年。在这一年里,免除学杂费,家里只要给孩子出一点笔墨纸砚的费用就可以了。
在这一年里,夫子会教完《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和《弟子规》这基本启蒙读物。每个班级一般有三十人,前三名学子,人品个性都不错的,将会被保送去各地官办的学堂,免费继续学习一年。在这一年里,如果一人可以保持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德,还可以免费再读一年,以此类推。
这个奖励制度,大大的刺激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刺激了家长给孩子们尽量提供学习的时间和好的学习坏境的热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为此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好学生,好孩子。从一年义务教育学堂走出来的孩子们,每三十孩子之中,就有至少十个以上,会出银钱去官办的学堂,继续深造下去。
由此,为秦国的教育事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未来的秦国,年轻一代,将没有多少文盲。
昌泰三年春,梨花海洋大学成立。
海洋大学,包括船舶制造学院和军事学院,以及一座大型的造船厂。这里聚集了全国各地造船方面的能工巧匠,以及游泳技术极好的人才。潜泳水平高的,人品又没有问题的,几乎都被招揽了过来。
这样的人才,当初还在苍翠国,还没有来南方之前的几年前,就已经特意的查访国过。原来苍翠国花梨书院的那些能工巧匠,还有在这方面有天赋的学子,也被宋词和东方画锦一步步打动了,“收买”了。这些人,还有他们的家人,也都跟着一起来了梨花岛。
海洋大学附近,相隔了只有两里的地方,设立了一个军营,驻扎了将近一千的将士。这个军营,是专门为了保护海洋大学,特别是造船厂而设立的。
昌泰三年秋,梨花农业大学和梨花商学院和梨花林业大学成立。
昌泰四年春,创办了第一所孤儿院和养老院。
昌泰五年夏,花梨医学院在东方画锦的提点下,研制出了青霉素。
同年秋天,第一艘小型轮船研制成功,在造船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往后,造船业开始蓬勃发展。
昌泰六年秋,造船厂向苍翠国卖出了三只小型轮船,换取了大量的铁矿石和铜矿,以及造纸材料。梨花岛的物产虽然也挺丰富的,但是唯独铁矿石和造纸材料不是很丰富,为了子孙后代,自然不能过度开采,还是从苍翠国进口一些为好。
反正,苍翠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相当于一百个秦国了。日后,国富民强了,军事实力增强了,还可以向西北方向扩张,攻下那些屡屡进犯苍翠国西部边境烧杀抢掠的胡人的地盘。
物质,可以说实在太丰富了,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般。拿那些物质跟秦国交换,瑞德帝一点都不心疼,反而十分的开心。
不要金不要银,也不要粮食,如此甚好!
反正,以宋词和东方画锦的为人,肯定是不会拿着用那些铁矿石打造的武器,来攻打苍翠国,这样就够了,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二人跟他承诺过,只要苍翠国的人不去招惹秦国,他们就绝对不会冒犯秦国。地盘,肯定是要扩张,不过只会把目标放在大海之上的岛屿。
昌泰五年秋,苍翠国的太子心里积攒了无数的怨恨,深切思念被流放的前妻,还有被圈禁的前皇长孙,执迷不悟。一天天下去,性子渐渐变得有点扭曲,终于压制不住内心的狂躁和愤恨,非常彪悍的结党营私,公然拉拢朝中官员,甚至跟江湖之中的败类勾结。
落在世人和皇上的眼中,那自然是明晃晃的,想要夺权,想要逼宫了!若只是这样,瑞德帝肯定还会忍了,不会对他如何。然而,他却把瑞德帝的忍让当羞愧和懦弱,竟然悍然在禁卫军、西大营以及各大军营里、在边关军营之中,到处收买人心,散布对皇上和靖王的不利流言。
下一步,羽翼丰满的时候,估计就是要逼宫了!
到时候,弑君杀弟,肯定是没跑的了!
为了一个已经被流放多年的毒妇,为了一个小小年纪,就恶毒得没有救了的前皇长孙,这个儿子竟然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如此糊涂透顶,如此心狠手辣,六亲不认,如此没有救了!
龙有逆鳞,触之必死!
瑞德帝终于被彻底的激怒了,终于痛下狠手,坚决的废除了长子的太子之位,贬为了庶人。跟那前皇长孙圈禁在了一起,让这对父子可以朝夕相处,好日日上演那父子情深。
他还就不信了,被那毒妇一手调教出来的恶毒小子,还能对那已经无权无势的父亲,跟过去那样孝顺,那样敬重,那样视若珍宝?
过去的一切,不过是装出来的而已,为的还不是未来的荣华富贵。如今,太子已经不是太子,只是一个被圈禁的、再也没有前途可言的庶民,那自私凉薄又恶毒的小子,还能对废太子情深意重,孝顺敬重?
答应,自然是否定的!
瑞德帝很有信心,一点也不担心这二人会联合起来,搞出什么幺蛾子来。话虽如此,不过他还是会隔三差五的,派出心腹手下,去好好的监督一番,免得那皇庄里的管事下人,被那两父子给收买了,或者被那两人的身份和气势给挟持了,为他们做下什么恶事。
废太子愚昧,又不顾自己父亲这几十年来对他的关心爱护,做出此等渺视帝威和尊严的事情来,那就必须承受天子之怒!
废除太子的圣旨刚刚传达到世人的耳中,紧接着,瑞德帝又下了一道旨意,立嫡次子靖王宋泰来为太子。第二天,新出炉的太子殿下,就被瑞德帝提溜到了御书房,跟着他学习如何处理朝政,如何治理偌大的一个国家。
这个架势,大有要提前把宋泰来培养出来,早点禅位的架势。这代表的,是对他的绝对信任和爱惜。
宋泰来满心的激动和喜悦,在心里真心的感激父皇对他的信任爱护,暗暗发誓日后会对父皇更加的亲近、更加的忠诚,更加的关心爱护。
这辈子,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上了什么情况,他都绝对不会背叛父皇,不会做出让父皇伤心失望的言行举止。一定一定,会好好孝敬父皇,好好治理国家,为国为民,为父皇,也为自己,好好做人,好好处理国事,好好管束朝廷百官以及百姓。
努力的,跟秦国保持长久的睦邻友谊,守护相助。
又想起这些年来,他的不容易,想起他曾经数次,差点被太子手下的人和太子妃的余孽杀害毒死,心里不禁感慨万千。一时之间,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忍不住热泪盈眶。
活着,可真好啊!活了下来,不但可以好好的孝敬父皇,免得父皇不得不选其他人为太子,不得不时时刻刻担心提防那继承人,担心那人会对父皇不利。
那些皇弟啊,一个个的,几乎都是心机深沉之人,也是自私凉薄之人。这其中,有废太子和废太子妃的功劳,也有那些人的生母和外家的功劳。骨子里阴狠恶毒的,就有三个,心性还算善良有人情味的,也跟他走的还算近的那两个皇弟,却太过软弱好欺负,生母的地位有太低,不是继承人的合格人选。
如今这样,挺好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