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八、奔跑吧,皇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素,天子是奇货,先弄到手里再说。

    李乐等人率数千人马渡过黄河,与李傕、郭汜和张济的联军交战,结果把李傕等人打败。董承提出边撤边往前赶路,李乐和董承护卫天子在前,杨奉、胡才等人断后,开始撤退。李傕等人重新整顿人马,又杀了上来,这一回杨奉等人大败,死伤惨重。

    光禄勋邓泉、廷尉宣播、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战死,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校尉荣邵被俘,李傕本来打算把他们全部处死,经过贾诩的苦苦相劝才作罢。这里的周忠,祖籍扬州刺史部庐江郡,他是周瑜的堂叔父。

    天子一行人狼狈不堪地逃到了离黄河更近的陕县,追兵紧跟着也到了。此时天子的虎贲、羽林卫士加起来不到100人,李乐、董承的兵力损失也很大,凉州军日夜不停地在城外鼓噪,城里的人胆战心惊,只想早点逃出去。

    商议如何逃,大部分人主张顺黄河滩东下,到黄河上著名的渡口孟津,由那里到达黄河以北的白波军控制区。从地图上看这倒是一条捷径,但实际上它是一条死路,因为里面充满了危险,幸亏太尉杨彪就是弘农郡本地人,对这里的地形很熟悉,他说:“从这里往东,有一个地方叫三十六滩,那里十分险要,根本无法通过。”侍中刘艾曾在陕县当过县令,他证实杨彪的话没错。

    于是,决定直接在陕县附近强行渡河,命李乐先行探路,准备船只。随后献帝以及百官们悄悄出城,开始向黄河边上徒步行进。大家行迹匆匆,都怕走晚了命就没了,所以什么多余的东西都没带,只有皇后伏寿的哥哥伏德例外,他一手搀扶着妹妹,另外一边夹着十几匹绸缎。大家都有点纳闷,这哥们儿够贪财的,都什么时候了,还舍不下这点布?可很快大家都将明白过来,这些绸缎是如此重要,成为救了很多人命的稻草。

    一行人向黄河边上奔命,一路上拥挤不堪。

    就连皇后的卫士们也只顾往前跑,大家把路都堵住了,符节令孙徽急了,在人群中挥着刀,一通乱剁,皇后伏寿衣服上都溅满了血。

    不过总算来到了黄河边,到了以后大家都傻眼了,黄河的大堤太高了,离下面足有十来丈,相当于好几层楼那么高,无法下去。这时候伏德把随身携带的绸缎拿了过来,董承又弄来几个马笼头,就用这些东西捆扎成一个简易坐辇。行军校尉尚弘劲大,由他背着献帝刘协坐在辇上,由上面的人拉着往下吊。

    其他人用伏德带的剩余绸缎结起来陆续往下滑,排不上号的索性跳了下去,有的当场摔死,有的摔伤。李乐弄来的船很有限,装不下那么多人,大家一拥而上,都想往上挤,董承、李乐只好用暴力阻止,有人仍然不愿意放弃,跳到水里死死抓住船帮不放,船上的人举刀乱剁,船舱里到处是砍断的手指。

    只有少数人上了船,保住了一条命。停留在岸边的人遭到了随后赶来的追兵的劫杀,侥幸没有被杀的,衣服也被乱兵给扒了。此时是12月底,黄河中下游最冷的时候,这一段的河道虽然没结冰,但异常寒冷,有人活活冻死。

    从曹阳到陕县,这一路上是献帝东归以来最悲惨的一段,消息也很快传遍了全国,举国震惊。有人甚至传说献帝不仅遇险,而且已经遇难了,身在寿春的袁术第一次动了自立为皇帝的念头,就是在听到这个传言之后。

    经历了惊险的一幕,献帝一行总算渡了河。

    李傕不甘心,派出斥候去追赶,董承害怕他们放箭伤着献帝,就在船上找了条被褥当盾牌护在献帝周围。不管怎么样,献帝一行总算到达了黄河北岸。

    这里距李乐的军营最近,献帝一行进驻军营,这个地方名叫大阳,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黄河是一道天险,估计李傕的人一时半会儿不会发起渡河攻击,献帝一行暂时安全——不过吃饭却成了问题,李乐本来就不富裕,要供应献帝及百官的饮食,显得一筹莫展。

    正在此时,送粮的人来了,来的是个老熟人,建义将军兼河内郡太守张杨。听说献帝东归渡过了黄河,正朝自己所在的方向行进,张杨赶紧派了一支人马前来接应,他是个细心人,估计献帝一行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没吃的,于是让接应的这几千人每人都背上足够的粮食,这真是雪中送炭。

    张杨的地盘在河内郡,这里西邻河东郡,河东郡太守名叫王邑,是朝廷任命的,前太尉刘宽的学生,政治上没有倾向性,他也随后赶到,送来了一些布帛,正值冬季,这更是现在急需的物资。献帝下诏封王邑为列侯,拜韩暹为征东将军,李乐为征北将军,胡才为征西将军,张杨为安东将军。

    王邑和张杨好歹都是朝廷任命的高官,而韩暹等人不过是东游西逛的流寇,仅仅因为关键时刻搭了把手,不仅身份洗白,而且一跃成为帝国的高级将领,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就这样,献帝一行在董承、杨奉、李乐、胡才、韩暹、张杨、王邑等人护卫下暂时停驻在黄河北岸的大阳。

    在黄河南岸,李傕、郭汜和张济的联军还没走,他们手里有在黄河岸边俘虏的百官、宫人,以及此前在弘农郡俘虏的司徒赵温等人,献帝特别惦记这些人的安危,派太仆韩融到对岸与李傕等人谈判。

    李傕接受和谈,把俘获的赵温等百官以及宫人们放了回来,并送还了一部分缴获的御用器物。李傕他们通过和谈得到了什么不清楚,但此后他们也没有再向这边发起进攻,说起来还是实力问题,折腾了这么长时间,他们现在已经实力大损,尤其后勤保障也严重不足,献帝能宽恕他们的罪行,不把他们当逆臣,有个台阶下这伙人就撤了,他们陆续回到了关中。

    大阳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为献帝的到来而充当了临时国都的角色,只是条件实在有限,献帝及百官的日常起居、办公只好因陋就简。张杨虽然送来不少粮食,但此时聚集在这一带的部队越来越多,后勤供应很快又成为一大难题。

    献帝议事的地方外面只围着篱笆,他与大臣们议事时士兵们都挤在外面看,这些兵大部分前不久还是农民起义军,刚刚被收编,一点军纪都没有,一边看,一边嘻嘻哈哈。司隶校尉管郃可能长得有点怪,成为被取乐的对象,每次他进去向献帝汇报工作,门口的人都向他扔东西,逗他开心。司隶校尉号称“三独坐”,除了充当州牧的角色,还可以纠察百官,官员们见了都胆战心惊,何等威严,现在却沦落不堪。

    大阳看来无法久留,献帝一心想早些回到洛阳。但是献帝的想法不是这些护驾首领们的共同想法,这些人情况很复杂,各有盘算,没有多少人关心献帝的意志,他们每天都在琢磨的是如何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向献帝伸手要官。

    不仅给自己要,还给手下的人要,就连各位将领们的私人医生、警卫员等一眨眼都成了校尉这样的高官,负责刻制公章的御史们忙得不可开交,最后只好改用锥子往上面画字。

    这还不够,这些人整天琢磨如何斗法,如何把别人甩掉,让自己成为最终的受益者,终于又爆发了内讧。为平息纷争,河内郡太守张杨亲自来到大阳,提出迅速护送献帝到洛阳的计划,但得不到其他人的响应,张杨一怒之下走了。

    马上就要过年了,看来这个年只能在大阳过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